“非抗癌藥”可能對肝癌有潛在防止作用(2)
2010-10-25 09:39
閱讀:3237
來源:中國醫(yī)學論壇報
作者:周*
責任編輯:周晶
[導讀] 癌癥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破壞家庭和社會和諧的因素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起,肝癌在我國腫瘤引起死亡人數的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在全球名列第三。中國每年大約有l(wèi)O多萬人死于肝癌,因此肝癌的預防與治療方法的研究迫在眉睫。
靶向治療:轉化醫(yī)學的新成果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向臨床轉化出現(xiàn)加速態(tài)勢,預期未來10年內將會出現(xiàn)更多的類似“分子靶向治療”的新療法。 目前,人們已發(fā)現(xiàn)很多新的治療靶點,如很多與癌細胞凋亡、侵襲、轉移等有關的小核糖核酸,一系列新的與癌發(fā)生、發(fā)展、侵襲、轉移有關的分子,尤其是信號通路和腫瘤干細胞相關分子,在這些分子中,一個分子就可能調控很多個基因,有些通路的調節(jié)不僅可影響腫瘤本身,還可影響患者的免疫狀態(tài)。
“非抗癌藥”:防止肝癌的希望在前方
上述的一些“潛在療法”還有待時日,不過我注意到一些“非抗癌藥”居然還有抗癌作用。 癌細胞可誘導“血管生成”,這些腫瘤血管的內皮不同于正常血管內皮。馬佐內(Mazzone)在2009年《細胞》雜志發(fā)表了使“內皮正?;?rdquo;的抗癌新思路的研究。
希奇雷(Shichiri)等在2009年發(fā)表于《癌癥研究》上的研究顯示,治療結核病的利福平是可以口服的抑制血管生成藥物,可用于肝癌的治療。喬(Chow)等2009年在《柳葉刀-腫瘤》雜志發(fā)表文章稱,一些治療艾滋病的藥物(HIV蛋白酶抑制劑)可用于癌癥治療。金(Kim)等在2010年《癌細胞》雜志報告,常用的抗霉菌藥伊曲康唑,也可干擾某些信號通路而抑制腫瘤生長。這些都引起人們的興趣,提示抗癌藥還可以從日常應用的各種藥物中去尋找。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