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獻血法》的實施,無償獻血工作得到廣泛宣傳,人們對無償獻血的認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街頭獻血屋,無償獻血人數(shù)急驟增加,但獻血時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給獻血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也有損獻血者信心和積極性,因此,對獻血不良反應相關性的研究,將有利于推動無償獻血工作的開展。本文簡要介紹獻血不良反應相關性研究進展。
1 獻血不良反應相關誘因
精神因素是引起獻血反應的主要原因,首次獻血者對獻血知識不甚了解,對獻血有恐懼感,精神緊張所致??崭公I血發(fā)生不良反應率明顯高于餐后,主要原因是空腹獻血時血糖過低而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環(huán)境因素,氣溫、氣候、氣氛對獻血者也有一定影響。夏天出現(xiàn)獻血反應者比其它季節(jié)要高,這與夏天氣溫較高,人體體質相對下降,消耗也較大有關,再加上恐懼,易造成反應,這種反應多見虛脫。過度疲勞,睡眠不佳或身體不適而發(fā)生反應者,暈血、暈針史,也是引起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之一。孫洪艾等對1999年1月至12月無償獻血16 003人次進行觀察,發(fā)生不良反應276例,精神因素228例,饑餓疲勞及睡眠不足35例,空腹12例。姜述華等對無償獻血40 416人觀察,出現(xiàn)反應者1 003人次,其中獻血反應率首次獻血比二次以上獻血者高2倍,其他職業(yè)比軍人高出3倍,比醫(yī)療人員高出2倍。
過度疲勞,睡眠不佳或身體不適而發(fā)生反應者有160人次,占反應人數(shù)的16%。有70人次反應后自訴曾有過暈血、暈針史,占反應人數(shù)的7%。張孟尚等觀察1998年4月至2001年7月無償獻血者45 360例,獻血反應1 338例,精神因素957例。饑餓疲勞及睡眠不足268例。阮蓬英等觀察2005至2006年16 212例獻血者,發(fā)生不同程度獻血不良反應66例,反應發(fā)生率為0.41%,誘因中,心理因素40例(0.25%),身體因素20例(0.12%),環(huán)境因素6例(0.04%)。邸春艷觀察2004年1至6月33 512名獻血者。 結果: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或獻血后不良反應,精神因素65人次(0.19%),身體因素43人次(0.13%),環(huán)境因素11人次(0.03%)。
蕭少春選擇廣州地區(qū)2004年1、3、5、7、9、11月及2005年1、3、5、9、10、11、12月無償獻血者35 195人次,無償獻血者中,有760人次發(fā)生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16%。緊張恐懼及受他人影響者608例(80%);睡眠不足、疲勞、空腹者62例(8.2%);環(huán)境擁擠、天氣過冷過熱、等候時間過長引起者32例(4.2%);暈針、暈血者17例(2.2%);血管太細、采血時間過長者17例(2.2%);體形痩高者10例(1.3%);其它14例(1.8%)。李志平等觀察石家莊地區(qū)2006年1至12月無償獻血80 189人次,發(fā)生不良反應478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6%,其中精神緊張初次獻血引起399例(83%);多次獻血引起11例(2%);睡眠不足、疲勞引起50例(10%),空腹引起18例(5%)。曹陽觀察盤錦地區(qū)1999~2005年共采血45 336人次,不良反應468例,發(fā)生率為1.03%。精神緊張359人次(76.71%),環(huán)境因素28人次(5.98%);暈針或暈血16人次(3.42%);空腹饑餓32人次(6.84%);勞累或睡眠不足21人次(4.49%);其他12人次(2.56%)。曹曉娜等觀察2001年10月至2003年9月流動采血車內的無償獻血者16 166人次。當外界氣溫>30℃時,流動采血車內獻血反應發(fā)生頻率明顯增加。
2 血流量與獻血不良反應的相關性
血流量過大或過小,出現(xiàn)獻血不良反應的機率越大。采200 ml血用時不足2.1 min,獻血者機體可能出現(xiàn)代償功能失調,出現(xiàn)面色蒼白,昏眩甚至休克等不良反應。當血流量太小,采血時間過長,獻血者會產(chǎn)生心理壓力而出現(xiàn)煩躁不安,心慌、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虛汗、昏厥等不良反應。劉素勤等對600名無償獻血者的獻血時間(常用計時手表計時,計時時段為血管中血液流出至200 ml血液采集完畢),計算出平均采血時間和標準差。確定5個觀察區(qū)間,并作好獻血情況記錄。分析采血時間的血流量與獻血不良反應關系。觀察到采血時間過短或過長,即血流量過大或過小,出現(xiàn)獻血不良反應的幾率越大。
3 體重及體表面積與獻血反應的相關性
體重越重、體表面積越大的獻血者發(fā)生獻血反應的風險越低。胡俊峰等隨機抽取杭州市區(qū)2004年10月25日至2005年3月15日的無償獻血者19 156名,18~55歲,男11 322名,女7 834名;其中248名獻血者(男135名,女113名)發(fā)生獻血反應。體表面積(S)計算方法S=0.0061×身高(cm)+0.0124×體重(kg)-0.0099。
觀察體重及體表面積與獻血反應的關系顯示,體重較輕、體表面積較小的獻血者發(fā)生獻血反應的風險越大高。
4 獻血量、獻血次數(shù)與獻血反應的相關性
獻血200 ml以下出現(xiàn)獻血不良反應率較在獻血200~400 ml者高; 獻血次數(shù)對獻血反應有一定影響。張愛欽等[12]觀察2003年1至12月無償獻血的33 651人,年齡18~55歲,初次獻血者20 191人,再次(2次或2次以上)獻血者13 460人;其中獻200 ml者22 801人,占67.76%,獻400 ml者10 850人,占32.24%。顯示200 ml與400 ml獻血量與獻血反應無明顯關系,但獻血次數(shù)對獻血反應有一定影響。鄭旗林等[13]觀察 2001至2002年獻血反應為194人次,獻血量≤200 ml 132人次,反應率為4.77‰;>200~400 ml 62次,反應率2.24‰。獻血量在100~200 ml時,獻血反應率最高,達到3.9‰,占總獻血反應人次的55.67%。黃虹等觀察江門市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各采血點及街頭采血車無償獻血者共33 489人次。按《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選擇獻血者,經(jīng)初篩檢驗合格后,每次采血200~400 ml采血時取坐式。結果顯示:獻血200 ml以下出現(xiàn)獻血不良反應率較在獻血200~400 ml者高;獻血量與獻血反應程度不成正比關系。
5 獻血體位(坐、半臥)與獻血反應相關性
獻血者半臥位獻血,其獻血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坐位者。在坐位采血時腦部位置較高,血液蓄積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輸出量少,收縮壓下降,容易造成腦供血不足,而半臥位時頭部降低,下肢抬高,回心血量增多,心輸出量增加,降低了腦供血不足的發(fā)生。另外,半臥位時全身肌肉放松,身體舒適,也是獻血反應發(fā)生率低的原因之一。 田秀花等[15]對2002年1月至12月東營市無償獻血者11 102名進行觀察。獻血時采用坐位或半臥位,血袋為一次性全封閉式,每位獻血量在200~400 ml,獻血后于20 min后離去。結果顯示,獻血者半臥位獻血,其獻血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坐位者。
6 獻血者年齡與獻血不良反應的相關性
年齡較輕的獻血者不良反應率非常顯著地高于年齡較高的獻血者。他認為主要原因是年齡較輕的獻血人群中多數(shù)為首次獻血,且閱歷較低對獻血知識不夠了解,對醫(yī)護人員缺乏信心,心理壓力大,獻血時過度緊張,恐懼。楊瓊芳等對遂寧市2003年1月至2004年3月無償獻血者11 964人次,年齡18~55周歲,其中涉及年齡因素的獻血不良反應226例,進行觀察。結果顯示8~25歲組的不良反應率非常顯著地高于26~40歲組和41~55歲組。張成松等對菏澤地區(qū)2003年6月至2005年5月參加無償獻獻血的獻血者10 086人進行觀察,年齡18~55周歲,其中涉及到年齡因素的獻血不良反應有193例,發(fā)現(xiàn)18~25歲組的不良反應率非常顯著地高于26~40歲組和41~55歲組。王海濤對2007年1月至2007年11月長春地區(qū)52 759名獻血者進行觀察,年齡18~55周歲,其中涉及年齡因素的獻血不良反應1 079例。結果顯示:18~25歲年齡組的獻血不良反應率為2.56%,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
7 獻血時間段與獻血不良反應的相關性
獻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獻血時間段相關,越接近中午12點,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越高。主要因為中午部分獻血員疲勞,加上接近中午飯時間,體內血糖處于較低水平,故極易發(fā)生獻血反應。李秋生等觀察某部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無償獻血者7 002人次,90%以上的獻血者年齡在18~25歲,獻血時間段分別為上午8:00~、9:00~、10:00~和11:00~12:00。結果顯示獻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獻血時間段相關,越接近中午12點,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越高,本次調查的全部3例重度獻血不良反應均處于這個時間段,表明獻血不良反應的程度也與獻血時間段相關。
引起獻血反應發(fā)生的相關性因素很多,在此,僅把近年來國內報道的相關性因素加以整理,目的是在以后的獻血工作中盡量避免或減少獻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減輕獻血員的痛苦,使無償獻血工作繼續(xù)蓬勃發(fā)展。要達到此目的,這就要求各級血站要關注工作中的每個細節(jié),為獻血者提供更加安全、專業(yè)、細致、周到的服務。(獻血不良反應相關性研究進展 趙貴起,李秀軍)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guī)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