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抗生素應以細菌藥敏試驗結果為依據,但臨床對此往往并不重視,原因是細菌的藥敏結果與臨床藥效出入較大,有時甚至出現用敏感藥無效,而用不敏感藥有效的情況。究其原因很復雜,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藥敏試驗方法選擇錯誤導致藥敏結果不正確。例如,根據NCCLS規(guī)定,非腸桿菌科革蘭氏陰性桿菌除銅綠假單胞菌和不動桿菌可做紙片擴散法藥敏試驗外,假單胞菌屬其它細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和其它苛養(yǎng)不發(fā)酵葡萄糖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的藥敏試驗均需用稀釋法。
2.臨床用藥劑量與藥敏試驗的實際劑量有較大差異,也是造成細菌藥敏試驗結果與臨床藥效不符的原因。
3.藥敏紙片或藥物濃度變化或失效,造成假耐藥情況。這主要是試劑質量問題,最容易出問題的是氨芐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紙片和亞胺硫霉素水劑。
4.嚴格按要求做藥敏試驗也是很重要的,包括選用合格的平皿、瓊脂、培養(yǎng)基的厚度、菌液的濁度、孵育的溫度及時間等。
5.一些細菌產生耐藥性。例如產超廣譜B2內酰胺酶的大腸桿菌和克雷伯菌對頭孢菌素及氨曲南,沙門氏、志賀氏菌對第1、2代頭孢菌素及氨基糖苷類藥物的體外藥敏試驗有時可能呈敏感,但臨床治療是無效的,報告藥敏結果時需要對此類結果進行修正和說明。
6.體外藥敏試驗和體內藥物療效確實有差異,主要是因為體外和體內的環(huán)境不同,有些細菌可以利用體內的一些物質生成抵抗抗生素的成分,使抗生素失效,導致出現體外敏感,而體內耐藥的情況。
7.致病菌判斷不正確,或者沒有檢出,我們認為這才是最可能原因。首先,一般醫(yī)院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做細菌培養(yǎng)僅限于需氧非苛養(yǎng)菌的檢測,而對于厭氧菌、L型細菌以及一些對氧或營養(yǎng)有特殊要求的細菌都不能培養(yǎng)出來,如果這類細菌才是病原菌的話,當然有問題了。另外,對于一些有正常菌群寄生的感染,如:呼吸道(如痰液、咽拭子)等,致病菌的判定是個難題,需要檢驗者具備較豐富的經驗,致病菌判斷錯誤,藥敏與藥效不符也就難免了。
。目前臨床上對妊娠劇吐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家中治療和住院治療。但由于妊娠...[詳細]
隨著抗腫瘤治療逐漸進人免疫時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逐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