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屬于回顧性隊列研究,以的 115 例ChiariⅠ畸形患者為研究對象,78 例采用后顱窩減壓+下疝的小腦扁桃體切除+四腦室流出道的膜性結構切除術(A 組),37 例采用枕骨大孔區(qū)減壓+硬腦膜成形術(B 組),比較兩種治療方式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術前、術后 6 個月影像學特征,Klekamp 神經評分,臨床癥狀變化情況,來分析小腦扁桃體軟膜下切除術與硬膜擴大修補術治療Chiari Ⅰ型畸形并脊髓空洞的療效。
作者對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和小腦扁桃體下疝的程度及脊髓空洞的影像學差異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但是作者對于年齡、病程、小腦扁桃體下疝距離比較,A組年齡43.59±10.44,病程49.03±71.43 ,扁桃體下疝距離8.36±4.12 ;B組年齡42.92±11.66,病程45.06±64.91, 扁桃體下疝距離9.15±3.94。均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并采用t檢驗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作者沒有對數據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以及方差齊性檢驗,直接依據數據為計量資料,就選擇t檢驗的方法進行比較,統(tǒng)計學方法選擇盲目。并且依據作者數據分析,病程分析明顯存在問題,標準差大于均數,分布肯定是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作者應該對研究數據先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以及方差齊性檢驗,數據服從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采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數據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表示,采用非參數性檢驗進行比較。
圍手術期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前及術后 6 個月神經功能評分,作者均未進行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檢驗。
該篇文獻試驗設計合適,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統(tǒng)計學描述及統(tǒng)計學方法選擇不當。
點評文獻:小腦扁桃體軟膜下切除術與硬膜擴大修補術治療Chiari Ⅰ型畸形并脊髓空洞的療效觀察。文獻作者:賈 崇,李紅偉,吳俊儒,董 陽。發(fā)表期刊: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7 年第 27 卷第 11 期:1013-1018。
多原發(fā)肺癌(MPLC)是指同一個體,一側或雙側肺內不同的部位,同時或先后發(fā)...[詳細]
目前,針對寡轉移病灶手術切除的研究較多,而在同一情況下涉及原發(fā)病灶手術切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