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特點及分型
2018-12-09 12:00
閱讀:8098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王斌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真菌性鼻鼻竇炎(FRS)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特異性鼻鼻竇炎,主要發(fā)生在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放射治療后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最常見的致病菌是曲霉菌屬。
真菌性鼻-鼻竇炎的診斷以及治療方案。
真菌性鼻鼻竇炎(FRS)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特異性鼻鼻竇炎,主要發(fā)生在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放射治療后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最常見的致病菌是曲霉菌屬。
一、根據病理特征分為非侵襲型和侵襲型。
非侵襲型包括:
1.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AFRS) 發(fā)生于特應性體質的患者,鼻竇病變累及多個鼻竇,并易反復發(fā)作。
2.真菌球 (FB) 是一種慢性的、非侵襲性的真菌感染,一般沒有臨床癥狀,病變通常局限于一個鼻竇。
侵襲性包括:
1,急性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AIFRS),真菌感染的同時侵犯鼻竇粘膜、骨壁,并向鼻竇外側周圍結構和組織侵犯,如眼眶、顱底以及翼腭窩等。
2,慢性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CIFRS),真菌向周圍結構和組織侵犯,病程至少1個月以上。
二、臨床表現:
1.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 多見于青年人,常伴有鼻息肉、支氣管哮喘和多種變應原皮膚試驗陽性反應。
臨床癥狀:有鼻塞,多涕或鼻涕倒流。
鼻腔檢查:可見典型的粘稠的綠色或棕色黏液和鼻息肉。
黏液涂片經染色可見有嗜酸性黏蛋白、夏雷結晶及真菌菌絲碎片。CT檢查與鼻竇炎相似。
2.真菌球
病程緩慢,病變多見于單側上頜竇,癥狀輕微,鼻塞和膿涕。
影像學特征為單竇發(fā)病、骨質破壞和病變內有鈣化灶。
3.急性暴發(fā)型
病程較短,發(fā)展較快,有多個鼻竇受累。迅速出現眼和腦部癥狀,死亡。
查體:前鼻鏡檢查:早期鼻黏膜缺血呈淺白色,晚期可見鼻甲和鼻中隔結痂及黑色壞死。
影像學檢查 早期可見黏膜增厚,晚期可見骨質破壞。
4.慢性侵襲型
病程進展緩慢,涕中帶血,鼻腔內有結痂或干酪樣物形成。
前鼻鏡檢查可見鼻黏膜充血、腫脹,中鼻道膿液或息肉。有時在鼻腔或鼻道內見到灰褐色、黃褐色干酪樣團塊。
鼻竇CT:病變竇腔密度增高且不均勻,并可有局部的骨質破壞。影像學征象似惡性腫瘤表現。
三、診斷:
1.對鼻分泌物或上頜竇沖洗液為膿性但有暗紅色血液或灰色或紅褐色干酪樣物者。
2. CT顯示 鼻竇骨質破壞,竇腔密度不均。
3.涂片檢查、真菌培養(yǎng)、病理組織學檢查均可確立診斷。
需與慢性鼻竇炎、萎縮性鼻炎、鼻惡性淋巴瘤及其它惡性腫瘤相鑒別。
四、治療原則:
1.早期手術治療,清除鼻腔及鼻竇的壞死物及不可逆病變,恢復及保持鼻竇的通暢引流。
2.對于急性爆發(fā)性型,應在大量應用抗真菌藥物的同時,積極搶救生命。
參考文獻:
[1]中藥鼻腔灌洗對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術后的臨床療效[J]. 周昕,趙顏俐,劉學良,雷剛.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7(01)
[2]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竇炎鼻內鏡治療術后咪康唑鼻竇內灌注治療效果研究[J]. 劉波,舒衛(wèi)寧,張俊星,崔令運,梁遠遠,張永杰.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4)
[3]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采用鼻內鏡下手術等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 葛佳博. 當代醫(yī)學. 2016(17)
[4]鼻內鏡手術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臨床療效分析[J]. 王明甫,茍棟明,孟雪蕾.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14)
[5]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36例臨床效果[J]. 顧曉峰,朱鵑芬.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4(19)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