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nèi)經(jīng)》“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的理解
2018-10-10 13:00
閱讀:28752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李希慶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dǎo)讀] 《藏氣法時論》主要講的是五藏活動、五藏病及其演化與天時活動的聯(lián)系;五藏的苦欲補瀉,五藏病飲食五味所宜。本篇**曰“病在心,愈在長夏,……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藏氣法時論》主要講的是五藏活動、五藏病及其演化與天時活動的聯(lián)系;五藏的苦欲補瀉,五藏病飲食五味所宜。本篇**曰“病在心,愈在長夏,……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br />
“耎”是指形體柔軟靈活,相當于軟字?!秲?nèi)經(jīng)》認為,心為“任”,即心承受著人體新陳代謝物的運輸。心、脈等其體柔軟,則運動靈活,對提高心工作的效率有利;如果周圍組織堅硬,血管壁都沒有彈性改變,心工作的效力就會大打折扣。組織柔軟,運動靈活,就要有“潤滑劑”的存在,中醫(yī)中這潤滑劑就是“液”。
而咸味就有留住液增液的作用。液之所在,堅則軟化,組織的順應(yīng)性增加,彈性增加。所以,咸味也有緩解筋急,平肝熄風(fēng)的作用。如石決明,牡蠣,羚羊角等其味皆咸,都能通過咸味保留津液的作用,緩解病情病變,從而提高了心造的工作效力和人體器官的工作能力。
如果心虛心實,用五味又怎樣調(diào)?
采用咸味補,甘味瀉。咸能增加液,可以補充因熱對液的消耗,心功能提高,以致心氣因此得到增加;甘也有留液的作用,但軟堅力不如咸,考慮心氣熱對津液的消耗比較大,所以,用甘來瀉心之熱氣,瀉中寓補,以求瀉而有制,瀉熱而不傷心液。如《傷寒論·汗吐下后》: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傷寒兼火氣上逆,攻下后,又采用燒針催汗方法治療,導(dǎo)致燥熱內(nèi)熾,心神失潤,故煩躁不安,這時除了用炙甘草之甘益營氣濡潤心脈外,采用龍牡咸澀而寒,潛陽安神,增液濡潤為主而治。桂枝用量最少,可以佐制牡蠣龍骨之寒凝,使液生而不滯,又有利余寒的清除。龍骨之甘寒,瀉熱補津液,即所謂“用甘瀉之”。炙甘草之甘,這里非瀉心而補心氣,即心氣中的津液。
所以,補瀉心者,調(diào)心氣之寒熱燥濕也,心氣通于夏,熱為心之正氣,所以,因寒而瀉,燥、濕雖不為心之正對之氣,但心氣中也有存在,為護心體血脈等,所以用咸甘而補瀉。
版權(quán)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本站所有轉(zhuǎn)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zhuǎn)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