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心血管內科醫(yī)學進展 > DNA甲基化在動脈粥狀硬化中的關鍵作用
2014年5月27日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發(fā)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血流模式的紊亂,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中的基因發(fā)生持久的表觀遺傳學改變,而這些變化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研究結果闡釋了為什么良好血流模式的保護作用(有氧運動可促進這種作用)能夠長期持續(xù)。DNA發(fā)生的表觀遺傳學變化是一種化學修飾,會影響附近的基因是否有可能被打開或關閉。
動脈粥狀硬化是動脈中脂肪和炎性細胞的逐漸積聚,這一過程可以導致心臟病和中風。動脈的彎曲和由此產生的血流紊亂,會影響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在哪里發(fā)展。喬治亞理工大學和埃默里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系的生物醫(yī)學工程教授Hanjoong Jo和他的同事們開發(fā)出一種模型,可讓他們快速了解紊亂血流的炎癥性作用。
Jo指出:“這項新的研究表明,血流紊亂可引起表觀遺傳學變化,而這些變化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知道,動脈斑塊傾向于在動脈的彎曲和分支部位發(fā)展,但我們的實驗結果證明,紊亂的血流實際上會引發(fā)動脈粥狀硬化,存在高膽固醇這樣的危險因素。”
盡管血流模式在動脈粥狀硬化中的重要性已經得以證實,在小鼠模型中我們可以用一種中斷DNA甲基化(一個表觀遺傳學變化,往往會關閉基因)過程的藥物來進行阻斷。Jo的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幾個基因,這幾個基因在血流紊亂情況下會關閉,在某種程度上這需要DNA甲基化。一些這樣的基因,可能是動脈粥狀硬化治療的新靶標。
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生物醫(yī)學工程研究生Jessilyn Dunn和Haiwei Qiu、博士后Soyeon Kim。
在Jo實驗室的小鼠模型中,存在高脂肪飲食的情況下,研究人員單方面限制其三支頸動脈中血流。在2010年發(fā)表于《Blood》的一篇論文中,他們指出,血流紊亂所誘導的一個基因是DNMT1,該基因編碼一個DNA甲基轉移酶。
DNMT1可進行DNA甲基化——DNA的表觀遺傳學修飾。DNA甲基化的變化,對細胞分化為不同的組織(如血液、肌肉或骨骼)和癌癥發(fā)展都非常的重要。
Dunn和她的同事發(fā)現(xiàn),利用現(xiàn)在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一種藥物5-aza-2'-deoxycytidine,可以阻止小鼠模型中的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形成。
Jo稱:“雖然我們不能預見在臨床上利用5-aza治療動脈粥狀硬化,但我們的結果揭示出了潛在的治療靶標。”
他指出,一個更廣泛的含義是,改善血流模式(例如通過有氧運動),可以對血管中的基因表達產生持久的影響。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fā)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fā)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