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底我們課題小組收獲了第一篇SCI.又值春節(jié),想起去年的這時候我們還在為校對稿子忙碌,自己該回顧一下通向SCI的這3年歷程,為小組的合力攻關、為X老師的一路指導、也為憧憬科研的學弟學妹們留下些許幫助。
開始的開始
發(fā)表SCI的規(guī)劃緣起于12年底,那年我們大二。生理與病生教研室給我們班提供了幾項便于本科生參與的課題,帶著對科研的新鮮感,同學們踴躍報名。我在X老師的推薦下選擇了做文獻計量,一來當時**學者何玉山掀起的文獻計量的風潮方興未艾,二來不用動物試驗,只需一臺電腦在宿舍就能開展,即所謂的“信息實驗室”.很快我們就結組來請教X老師,初步講解和演示后,他對我們講:“你們有望在畢業(yè)前發(fā)表一篇SCI,打破咱們學院本科生沒有發(fā)過SCI的記錄。”目標感和使命感一下子把我們點燃,可我回過神來又想:“哇!畢業(yè)還很遙遠,完成這種上手快、周期短的課題有必要經歷這么漫長的路嗎?”現在看來,X老師的預估真的很準。
臨近期末考試,我們先把課題的事擱置。我?guī)е鳻老師制作的紙質教程和拷來的參考文獻寒假回家,開學前幾天才坐下來對照著英語詞典讀文獻,啃完開頭和小標題就沒心情繼續(xù)深入了。按約定,課題小組開學要聚在一起交流研究進度,結果大伙的自學效果也不太理想,團隊6人中有2人退出。作為團隊的組建者,我有點遺憾,但目標不能動搖。
大二下學期,X老師又陸陸續(xù)續(xù)地給我們的郵箱發(fā)些資料,帶我們參加周末的研究生例會,拷給我們數據練手。那段時間我感覺日常的學習訓練夠忙碌的,周末的時間就打打游戲、看看電影、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地度過了,而課題進展上一直沒啥動靜。
那學期結束前搬到了新校區(qū),作為第一批入住的居民,我們成了不折不扣的拓荒者。暑假前的半個多月里,我們裝車卸車,挖土填坑,揮汗如雨。雖說身體上勞累些,但在沒有公差纏擾的時段,還是擁有屬于自己的清閑,我翻開從圖書館借來的《信息計量學》靜心讀起。我們課題中用到的文獻計量只是信息計量學的四大分支之一,雖然我對書中一連串掛著外國人名的定律和雜七雜八的引文分析方法不甚清楚,倒是開闊了眼界,形成了對本學科的宏觀印象。我把自認為有用的概念記到本上,再配圖輔助理解。X老師負責消化科的實驗室,他提供了脂肪肝、胰腺炎、腸肽等幾類備選的研究對象。我從知網上搜集了這些疾病的中文文獻,每天睡前看一小會兒。暑假計劃呢?先耍一陣,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一年以后
新校區(qū)的生活節(jié)奏貌似更緊張,轉眼到了13年12月。掐指一數,課題已經拖拖拉拉過去一年了,唉,竟還未步入正軌了。我如夢初醒,決定結束這種不在狀態(tài)。小組討論后我們把非酒精性脂肪肝定為研究方向,又把思路整理出來通過郵件匯報給X老師。新老校區(qū)分隔造成師生交流不便,班里其他同學當初報名參加的動物試驗類課題就因此夭折了。于是我代表小組去拜訪X老師。嚴重的霧霾天氣將外出推遲了兩周,我來到老校區(qū)時已是12月底了。X老師所在的實驗室暫時移到了幫扶醫(yī)院,周日那天他特地從家中趕到老校區(qū)。故地重游,曾經的教學樓正在改造,一間間熟悉的辦公室都撤離一空,樓道里堆滿了裝修廢物,不時傳***鉆的轟鳴聲,我一路踩著木板和碎石找尋找著X老師辦公的房間。《詩經》中傳唱的黍離之悲大抵如此。見到X老師時他正在用筆修改打印出成小冊子的英文初稿——他手頭上有4篇論文要修改,昨晚熬到了1點多。我把遇到的疑難講給X老師,他一邊給我指導意見,一邊在在電腦前演示,還利索地給我安裝了幾款軟件,研究計劃在我腦海中不斷完善和細化。了解到X老師應對繁重的科研任務時旺盛的工作狀態(tài)和時間管理方法,我很受鼓舞。一次倉促的外出,滿載而歸。
鑒于我們的水平距SCI相差尚遠,我決定先搞一篇中文的文獻計量來投石問路。放假離校后,我先留在學院所在城市和家人玩了兩天,晚上在賓館里摸索著數據庫的檢索策略,完成了中英文獻信息的下載。我做的中文論文是關于共詞聚類分析的,由于之前學過點數學建模,因子分析、聚類分析這些原理我都已熟悉,軟件用得也比較順手,但在建立共詞矩陣的技術細節(jié)上遇到兩個坎,我在網上搜來搜去試出了解決辦法,幸好沒讓這種小問題去麻煩老師。其間我還學習了多維尺度分析、網絡分析和戰(zhàn)略坐標的繪制方法,雖然沒能體現在論文中。開學前我就寫好傳給了X老師,圖表小修后投稿一刊影響因子0.8+的中文核心,很快被錄用。
“破土動工”
有了第一步的基礎,我們正式進入SCI動工階段。那個寒假我主攻中文論文的同時,小組也已經開始分頭為英文論文準備了。X老師發(fā)現我檢索的文獻信息不夠全面,托朋友在國外下載了數據傳給我們。我們所要寫的論文思路很簡單,但要把上萬篇文獻從各個角度進行統計,此等工作量不可蠻干,我們仿照**學者何玉山的“Excel玩轉文獻計量”.開學后的第一個月里我一有空閑就用對照著X老師自制的教程鼓搗Excel.每學會用一套Excel函數,都像挖掘了一座寶藏似地興奮,我還根據實戰(zhàn)經驗對X老師的教程做了補充和修正。所有圖表都在14年4月前完工,Excel果然是科研神器啊。
鋪墊完畢,接著就要趁熱打鐵撰寫英文論文了。X老師打***話囑咐我要發(fā)揮團隊的力量,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五。一前我們小組4人聚到圖書館,用一個晚上明確了分工,大概每人負責2到3小節(jié)。我們都是首次動筆寫英文,又要保證文風一致,所以選出了1篇文獻計量方面的經典論文作為語句的參考模版。之前我借過幾本教SCI寫作的書,當時草草翻看,到了起筆時依舊腦子里一片空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建議各位帶著具體的寫作目的去看這類工具書,效率會高些。我們請了一周的晚自習假留在隊里寫論文,隊干部欣然答應。我們把電腦擺到一起,時而討論詢問,時而悶頭糾結。尤其到了夜深入靜的時候,盯著屏幕上一整晚上就寫了可憐巴巴的幾句話,眼皮墜地又不甘放棄。到周四晚上,我把大家寫的各部分匯總到了一起,長舒一口氣,熄燈后躺在床上聽起了好像闊別許久的輕音樂。還沒完,那個周末請了英語教研室的G老師潤色。不過我們沒寫討論,這部分難度太大,我們能做的只是根據結果和先前積累的文獻總結出幾點討論的方向,交由X老師收官。
不久后向老師查出論文中的文獻篩選方式有誤,怪我當初粗心,又花了一個周末補齊了落下的70多篇文獻的數據,就當復習一遍Excel的操作技能。
漫漫投稿路
14年7月開始了X老師為我們投稿的漫漫征程。整理著郵箱里一封封期刊回執(zhí)信,一條時間軸清晰地在我眼前呈現。
首先嘗試了一家消化領域頂尖級期刊,影響因子11+,不出所料——秒拒,本來當炮灰是為了討教大牛幾句評價,卻沒想啥說法都沒討著。緊接著投了一家文獻計量領域的期刊,因我們所用的方法專業(yè)性不強,拒之。落戶到一家影響因子4+的消化領域的期刊,總算進了外審階段,我們暗自慶幸,這回寶貝女兒不會被婆家趕回來了吧。一個多月后幻想破滅,X老師發(fā)消息安慰我:“這篇文章發(fā)得是比較坎坷,但只要寫出來的文章終歸有發(fā)表的地方。”看到“坎坷”二字我笑了,這種把投稿過程擬人化的說法真是得當??赡苁侵形哪瞧兜锰樌?,把我的心理預期抬高了。人生的溝溝坎坎多了去,都說論文像自己生的孩子,那就讓孩子在屢敗屢戰(zhàn)的磨練中成長吧。
15年2月初,寒假,突然收到《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的返修通知。原來在去年11月初投稿后3個月以上未見回復,X老師剛催過稿。編輯的語氣滿含歉意,修改意見集中在語法錯誤和邊邊角角的內容刪補上。既然不用大修,我借用X老師提供的模版一晚上寫好了修改說明。大年初二,編輯來信要求發(fā)表前最后一遍校對,須在郵件發(fā)出48小時內完成。老外可不過年!**長征只差一步,我當晚微信召集小組成員劃分段落,約定的初三晚10點前完工。初三那天的安排是滑雪,我就在往返的車程中用手機校稿,還好我不暈車。大家都很給力,如期完工。2月底收到錄用通知,3月online登出電子版,坐等紙質版正式發(fā)表。
15年4月8號,悲劇降臨。晚飯后我收到一封莫名其妙的郵件,稱論文連同版面費一并退回。X老師馬上和我通了電話。X老師也是第一次碰到這等蹊蹺的論文撤回事件,思來想去,可能是他將發(fā)表類型由綜述換為論著的提議惹惱了編輯。《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7+的影響因子雖然不足為道,對一幫本科生已屬來之不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它從手里溜走。想太多已無濟于事,X老師當機立斷——再投。不一會兒他就選定一所中國某大學附屬醫(yī)院主辦的SCI,讓我們4個把自己的簽名拍照發(fā)給他。因為第二天有考試,我復習到12點多,睡前正要關機,彈出郵件提醒,正是那家雜志的投稿回執(zhí)信。我換了新的微信簽名——“咀一口真氣不散”.
坎坷仍在繼續(xù),換了一家又一家。后來才聽C師姐說:“那段時間X老師情緒很差,在實驗室念叨‘ZTS他們的稿又被拒了’。” X老師在背后付出的辛苦可能是我們難以體會的。文獻計量類論文的保鮮期很短,拖得時間越長,投中的可能性越低。編輯很可能要求把數據更新至14年,即面臨大修。況且離畢業(yè)只剩一年,緊迫感與日遞增。
7月中旬,之前投稿被拒的那家文獻計量領域的期刊發(fā)來征稿信,稱我們那篇稿子的題材符合其新開辟的“case study”欄目,截至日期為8月15日。此時我們已搬回老校區(qū)并進入附屬醫(yī)院實習,方便和X老師當面商量了。稿子已投到它刊,為避免一稿兩投,又不愿撤稿,X老師提議:最后20天把姊妹篇趕制出來。與前1篇分析某領域的全部文獻(姑且稱它為“大數據”)不同,這回我們的計量范圍是引用頻次排名前100篇的文獻,簡稱“top100”.X老師說收到征稿信后投中的機會往往較大,我們甩去疲憊,上馬開干。掌握了上一次的套路,這次進度快了很多。top100對文獻的篩選標準更加嚴格,篩選過程以流程圖描述。納入計量的每篇文獻都要至少讀完摘要以通其大意,把握不準的還要去下載全文,與主題關系不大的或非原始論著類型的文獻統統剔除。我因文獻漏篩而返工了好幾次,以后真該吸取教訓。
top100帶來的希望一閃而逝,那家期刊新欄目的來稿想必不少。top100重復著那篇大數據論文的命運,郵箱里不時收到投稿回執(zhí),跟著幾天就有被pass掉的消息。我開始復習考研,對投稿的坎坷麻木了。
11月,X老師又有了新想法:將Top100以方法學的方式改投醫(yī)學教育類雜志。保研通知已下達,我可以騰出手去接觸教學管理類論文。11月底完成了論文的大致轉型,期待老樹開新芽。
與此同時,投到《Springer Plus》半年多的大數據論文來信了,小修了一下同意錄用。12月初通知校對,仍舊限時48小時,只是這回我的情緒平靜了許多。半個月后發(fā)表?!禨pringer Plus》是當年新晉的SCI期刊,只是入圍SCI-E,影響因子第二年才能發(fā)布,自然不比失之交臂的《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但我們一幫本科生如愿在畢業(yè)前收獲1篇SCI已經很幸運了。
我們并未就此止步。坎坷的投稿之路逼我們不斷嘗試翻新,于是形成了論文的系列性,為保證top100和醫(yī)學教育版的后續(xù)發(fā)表,就得降低與大數據論文的重復率,對接最新研究進展,討論部分的重新整理加工成了接下來的重點。在X老師指點下,16年伊始我們又馬不停蹄的查閱15乃至16年的新文獻,鍛煉著自己撰寫討論,彌補寫大數據論文時的缺失。祝愿我們前期的積累能在日后充分釋放。
記了這么多流水賬,我總結幾點感悟:
1、做科研需要持久的耐力,層層推進,形成一種慣性。起初我們結組做文獻計量好比埋下一顆種子,發(fā)表SCI的過程就是培育這顆種子開花結果,我們要把握它的生長規(guī)律,悉心施肥灌溉。我們這一代成長于畢其功于一役的考試文化中,上大學后習慣考前突擊,這與科研模式格格不入,所以參與科研時要把學習態(tài)度和方式調整到位。
2、投稿就像為自己的孩子找合適的人家,為之牽腸掛肚乃人之常情。一波的三折的投稿經歷,讓我慢慢學會了放平心態(tài),不去計較一時的得失。掌握些投稿技巧很有必有,但沒必要讓自己的心情隨稿件的或收或拒或喜或悲。盡人事,隨天命。
3、我們的課題雖然沒有涉及動物試驗,但在期刊文獻知識方面的收獲頗豐,起到了科研入門的作用:認識了許多科研術語,學習了數據庫檢索、文獻整理分類、期刊評估、熱點追蹤等方法,還經X老師的引導接觸了點循證醫(yī)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知識。磨刀不誤砍柴工,各位有空不妨學習一下文獻計量,不一定抱著發(fā)這類論文的目的,而是作為一門工具服務于自己的研究,相信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本科生參與科研,眼光不要局限于技法層面或發(fā)表成果什么的,而應把重點放到科研素養(yǎng)的培育,這好比魚與漁的關系。比如近年來做文獻計量的神器層出不窮,分析方式也是花樣翻新,我們當初絞盡腦汁用Excel折騰出的結果,PubMed旗下的工具網站點點鼠標技能輕松搞定,而且畫出的圖更高大上。我們掌握的Excel操作技能很快會被淘汰,但此間提供了諸多機會可用以培養(yǎng)嚴謹的學術精神、與伙伴和老師交流探討的習慣、***思考并解決問題能力、大數據思維等,這些才會讓我們長期受益。
最后,一定要感謝X老師一步步把我們領入SCI的大門。更重要的是,他用身體力行的影響,讓我們領會到什么是科研精神。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xù)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專業(yè)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