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賁門失弛緩癥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癥(ICD-10:K22.001)
行食管下段賁門肌層切開或+胃底折疊術(經(jīng)胸或經(jīng)腹)(ICD-9-CM-3:42.7+44.6601)
(二)診斷依據(jù)。
根據(jù)《臨床診療指南-胸外科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病史:有吞咽哽噎感,可伴有反胃或嘔吐;病程長,癥狀時輕時重。
2.輔助檢查:上消化道鋇劑造影可見賁門部鳥嘴樣狹窄,賁門上段食管擴張、鋇劑存留;胃鏡可見賁門上段食管食物潴留,粘膜充血水腫,賁門關閉,但鏡體仍可順利通過;食管測壓顯示食管下段高壓帶,吞咽時壓力無下降。
3.鑒別診斷:賁門癌、彌漫性食管痙攣以及結締組織病導致的食管硬化癥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jù)《臨床診療指南-胸外科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非手術治療
(1)口服藥物:鈣通道拮抗劑、硝酸鹽制劑等。適用于不能耐受擴張及手術治療的患者,也可作為進一步治療的準備治療。
(2)局部注射肉毒堿:適用于高齡或不適于做擴張及手術治療的患者,也可作為擴張后的輔助治療。
(3)球囊擴張:適用于藥物治療不滿意、病情較重的病人,但不適于小兒及高齡患者。
2.手術治療:食管下段賁門肌層切開術或加胃底折疊術。適用于診斷明確,癥狀明顯的患者。
(四)標準住院日為10-13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K22.001賁門失弛緩癥疾病編碼。
2.有適應癥,無手術禁忌證。
3.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術前評估)3-5天。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血型;
(2)凝血功能、血電解質(zhì)、肝腎功能、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電圖、肺功能;
(4)上消化道鋇劑造影和/或胃鏡。
2.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食管測壓,超聲心動圖(高齡或既往有相關病史者)。
3.術前準備:
(1)術前3日開始進流食,并在餐后口服慶大霉素生理鹽水和滅滴靈沖洗食管,術前1日禁食
(2)手術日置胃管,以高滲鹽水沖洗食管,保留胃管;如食管內(nèi)殘留物多,可將禁食及食管沖洗時間延長1天。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應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wèi)醫(yī)發(fā)〔2004〕285號)執(zhí)行。術前30分鐘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手術超時3小時加用1次抗菌藥物。
(八)手術日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2.手術方式:食管下段賁門肌層切開術或加胃底折疊術。
3.輸血:視術中具體情況而定。
(九)術后住院恢復6-9天。
1.術后心電監(jiān)護。
2.補液抗炎治療(抗菌藥物+抑制胃酸藥物)。
3.術后1天復查胸片、血常規(guī)。
4.術后1天可下床活動,腸功能恢復后即可拔除胃管。
5.如術中無粘膜破損,術后2天可飲水(經(jīng)胸者可在飲水前口服亞甲藍證實無消化道瘺),術后3天可進流食;如術中粘膜破損,則在術后5天行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確認無消化道瘺后開始進流食。
6.經(jīng)胸手術者術后48-72小時視情況拔除胸腔引流管。
(十)出院標準。
1.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
2.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化驗無明顯異常。
3.切口無感染征象或可門診處理的傷口情況。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既往有胸腔或腹腔手術史,可影響手術方式的選擇。
2.因手術后發(fā)生消化道瘺或其他并發(fā)癥,導致術后住院時間延長。
3.因患者伴發(fā)其他疾病,導致術前、術后住院時間延長。
二、賁門失弛緩癥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癥(ICD-10:K22.001)
行食管下段賁門肌層切開或+胃底折疊術(經(jīng)胸或經(jīng)腹)
(ICD-9-CM-3: 42.7+44.6601)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10-13天
點擊下載:賁門失弛緩癥臨床路徑表單
免費下載:賁門失弛緩癥臨床路徑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jīng)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
流感治療的當前狀況與挑戰(zhàn)盡管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和治療手段,流感治療仍面臨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