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斷和治療臨床研究進展
2019-05-17 11:32
閱讀:9666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孫士禮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近年來,隨著相關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aSAH不僅直接損害中樞神經系統(tǒng),還對全身系統(tǒng)多個器官產生病理影響,該病在診斷與治療方面有許多研究成就。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為神經外科的危重急癥,是一種嚴重威害人類健康的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和高復發(fā)率等特點[1]。近年來,隨著相關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aSAH不僅直接損害中樞神經系統(tǒng),還對全身系統(tǒng)多個器官產生病理影響,該病在診斷與治療方面有許多研究成就。茲復習近年來文獻,對aSAH臨床研究作一綜述。
一、概述
aSAH是嚴重損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并對全身多個器官產生病理影響的急性腦血管疾病。臨床研究顯示,aSAH占所有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85%左右。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一項研究中顯示,aSAH在世界范圍內的總體年發(fā)病率約為9.1/10萬;我國北京地區(qū)aSAH的年發(fā)病率為2/10萬,低于世界范圍總體年發(fā)病率[2]。流行病學研究顯示aSAH的平均死亡率在27%~44%;一項基于醫(yī)院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中國aSAH患者發(fā)病后28天、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的累計死亡率分別為:16.9%、21.2%、23.6%和24.6%[2]。aSAH預后受諸多因素影響,其復發(fā)率也與發(fā)病誘因、年齡、血管因素、及病程等多種因素有關。文獻報道SAH死亡原因主要是再出血,其發(fā)病率為15.3%-40%[3]。出血后第1天是再出血的第一發(fā)病高峰;隨后4周內是再出血的第二個發(fā)病高峰。其次,死于并發(fā)癥患者約占50%。其顱內并發(fā)癥包括再出血、腦血管痙攣及腦水腫等,顱腦并發(fā)癥包括發(fā)熱、貧血、低鈉血癥、高血壓、心肺功能異常及靜脈血栓栓塞等[4]。
二、發(fā)生機制
目前顱內動脈瘤破裂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由于動脈瘤破裂出血,尤其是重癥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SAH),對腦組織造成的原發(fā)性損傷,加之動脈瘤早期再破裂出血、急性腦積水、腦血管痙攣等繼發(fā)性腦損傷,以及疾病中后期循環(huán)、呼吸等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影響[4]。特別提出的是,近年來文獻對于aSHA后早期腦損傷有了一定認識,早期腦損傷的發(fā)病機制是一系列復雜的病理生理變化,是損傷機制與保護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顱內壓升高和全腦缺血、血腦屏障破壞和腦水腫、細胞凋亡和壞死、自噬、氧化應激反應、炎癥反應等[5]。
三、臨床表現(xiàn)
患者常在體力勞動或激動時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突然劇烈頭痛,可伴惡心、嘔吐、癲癇和腦膜刺激征,嚴重者可有意識障礙甚至很快死亡。少數表現(xiàn)不典型且頭痛不嚴重的病例,容易導致延誤診斷[6]。研究顯示:aSAH患者的發(fā)病誘因、動脈瘤大小、Hunt-Hess分級和腦血管痙攣是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6]。臨床醫(yī)生應重視上述信息。仔細詢問病史有助于了解發(fā)病誘因,遴選輔助檢查有助于發(fā)現(xiàn)動脈瘤大小以及Hunt-Hess分級評估。而腦血管痙攣更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了解病程波動原因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診斷
aSAH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診斷。《2016中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診療指導規(guī)范》指導建議[2]:
1.aSAH是一種常常被誤診的臨床急癥。突發(fā)劇烈頭痛的患者應高度懷疑aSAH。
2.對于懷疑aSAH的患者應盡快進行全身及神經系統(tǒng)查體,重點評估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水平;Hunt-Hess分級及WFNS分級系統(tǒng)是簡單有效的評估患者嚴重程度及判斷臨床預后的手段。
五、治療進展
aSAH的診治非常復雜,觀念不斷更新。近年來人們對于aSHA后早期腦損傷的認識,希翼為臨床早期治療達到預期之目的。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動脈瘤的早期治療和并發(fā)癥的積極防止均可改善患者臨床預后。
《2016中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診療指導規(guī)范》、《中國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治指南2015》[7]和《重癥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管理專家共識(2015)》[8]是指導臨床醫(yī)生診斷與治療的根本遵循。一般基礎治療應貫穿在治療的全過程中。對大多數破裂動脈瘤應盡早進行病因治療,主動干預早期腦損害因素,有利于疾病康復和降低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有利于對出血造成的一系列繼發(fā)性損傷進行治療。早期治療aSAH可以阻止動脈瘤再次破裂及減輕初次破裂的后遺癥[9]。
并發(fā)癥的治療是aSAH治療中不可分割的部分,《2016中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診療指導規(guī)范》對于aSHA并發(fā)癥的治療都有具體的推薦意見,詳見文獻[2],此文不再贅述。
臨床治療除一般基礎治療、病因治療、早期治療、并發(fā)癥治療外,在早期治療中,早期進行外科或介入干預已成為專家共識,外科開顱夾閉及血管內介入栓塞兩大類技術的風險接近,但介入治療動脈瘤復發(fā)率高于手術夾閉。針對某一個體患者是進行外科夾閉還是血管內介入,應依據患者病情和動脈瘤部位、形態(tài)的特點、治療中心的技術能力等多因素考慮后制定。
劉未光[10]等綜述國內外文獻顯示aSAH術后不良反應危險因素與PAASH分級高、Hunt-Hess分級高、高齡、且高齡中女性大于男性、高血壓或存在其它基礎病、手術時機或方式、動脈瘤較大小或多發(fā)等因素有關。所以,患者術后預后受諸多因素影響,作為臨床醫(yī)生應該堅持采用個體化治療方案,最大化利用現(xiàn)有醫(yī)療資源及設備,才能改善患者預后,減少患者病死率及病殘率。
參考文獻
[1]劉洋,靳景云,劉秀,等.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老年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研究進展.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7,36(10):1147-1150
[2]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止工程委員會.2016中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診療指導規(guī)范.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2016,14(4):363-368
aSAH的治療重點是對顱內動脈瘤再出血的預防及對SAH引起的相關并發(fā)癥的處理。
[3]安德仲.神經系統(tǒng)疾病定位診斷.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457-465
[4]張國棟,竇長武.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外并發(fā)癥的研究進展.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8,18(69)55-56+59
[5]劉曉紅,張景芬.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腦損傷病理生理的研究進展.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8,18(5):33-33
[6]王冠寧,孫宇強,譚澤士,等.107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6,13(2):136-140
[7]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治指南2015.中華神經科雜志,2016,49(3):182-191
[8]徐躍嶠,王寧,胡錦,等.重癥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管理專家共識(2015).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5,12(4):215-224
[9]李世安,李愛民,陳軍,等.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處理的研究進展.臨床急診雜志,2017,(12):967-971
[10]劉未光,趙艷梅.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后不良反應危險因素研究進展.中國處方藥,2019,17(1):13-14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