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4月4日發(fā)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口服氟喹諾酮類藥物似乎會增加視網膜脫落的風險。
氟喹諾酮類藥物已被證實與多種眼毒性有關,包括角膜穿孔、視神經病和視網膜出血。不列顛哥倫比亞兒童與家庭研究所的Mahyar Etminan博士指出:“由于這類藥物還被警告可能引起肌腱斷裂,因此人們更加擔心其對眼結締組織的影響。”
Etminan博士及其同事開展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評價了藥物與視網膜脫落之間的潛在關聯(lián)。該研究的數據來源于一個醫(yī)療數據庫,后者覆蓋了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qū)的近450萬居民。研究者首先確定了2000~2007年間曾前往眼科就診的989,591例患者,繼而進一步選取了其中4,384例視網膜脫落患者。每個病例均與10名年齡匹配而無視網膜脫落的受試者配對。然后在所有受試者中檢索此前1年內因任何感染(除外眼科感染)而服用環(huán)丙沙星、加替沙星、格帕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諾氟沙星、氧氟沙星或曲伐沙星的醫(yī)療記錄。由于眼科感染本身即可增加視網膜脫落風險,因此將這類患者排除。
結果顯示,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感染的患者,發(fā)生視網膜脫落的幾率比未服用者增加近4倍。目前正在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患者,發(fā)生視網膜脫落的風險最高,相對于未服用者的比值比(RR)為4.5。從開具氟喹諾酮類藥物處方到發(fā)生視網膜脫落的平均間隔時間為4.8 d。在此前2周內或1年內曾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患者,對風險的增加程度遠不如目前服用這樣明顯,提示這類藥物的眼不良作用是急性的。
不過研究者發(fā)現,氟喹諾酮類藥物服用者發(fā)生視網膜脫落的絕對風險仍然很低,僅為4例/1萬人-年,換言之,每2,500例服用者中才會發(fā)生1例視網膜脫落。“鑒于一般人群中約有10%的人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估計人群歸因風險約為4%”。估計美國每年發(fā)生的視網膜脫落中,約有1,440例與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有關。
本研究中,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最常見指征為呼吸系統(tǒng)感染和生殖系統(tǒng)感染。因胃腸道、皮膚、關節(jié)、骨骼或其他系統(tǒng)感染而服藥者也較常見。在445例發(fā)生視網膜脫落的氟喹諾酮類藥物服用者中,環(huán)丙沙星所占比例最高(82.7%),其次為左氧氟沙星(7.2%)、諾氟沙星(4.9%)、莫西沙星(4.0%)和加替沙星(1.1%)。
“作為質量控制,我們還檢測了一般認為與視網膜脫落無關的另外2類藥物——口服β內酰胺類抗生素(青霉素類和頭孢類)與速效β受體激動劑——對本研究受試者視網膜脫落風險的影響。結果顯示這2類藥物均不增加視網膜脫落風險。”
氟喹諾酮類藥物的眼不良效應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可能與這類藥物對膠原和結締組織的影響有關。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lián)合藥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