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線粒體基因組的編輯與進化
英國法律關注的體外受精過程的重點在于更換線粒體DNA(mtDNA)以避免母親將發(fā)生突變的基因遺傳給新生兒。通過組合來自準媽媽的卵子細胞核的正常線粒體DNA,新生兒理論上將能避免由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
由于mtDNA的突變率高,是細胞核內DNA的10倍左右,因此許多研究人員都將疾病研究的重點鎖定在mtDNA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許多疾病的發(fā)生與mtDNA有關。這些疾病包括Leber遺傳性視神經?。↙HON)等神經肌肉變性疾病、帕金森病、早老癡呆癥、線粒體腦肌病、母系遺傳的糖尿病和耳聾等。此外,還有不少研究,將衰老同mtDNA的損傷聯系在一起。
大部分情況下,突變的mtDNA與野生型mtDNA共同存在,導致mtDNA異質性。近年來,已有不少研究人員就修復線粒體基因缺陷的策略開展了實驗室研究。例如,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曾實驗室中設計轉錄激活因子樣(TAL)效應子核酸酶(TALENs)——線粒體靶向的TALENs(mitoTALENs),來清除細胞中的大部分突變mtDNA。
這種策略之所以有效,在于通常情況下,只有當突變mtDNA占了80%以上時,才會引起疾病的發(fā)生。而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也可能是mtDNA進化速率大于核DNA的原因之一:突變可能是逐漸積累的,而非立刻產生有害的影響。
2線粒體基因組的系統發(fā)育解析
研究線粒體與疾病的關系,就需要理清楚線粒體的系統發(fā)育關系。近年來,基于線粒體基因組結構(如基因重排、重復序列、內含子插入或缺失等)的系統發(fā)育分析已成為后生動物物種分類和進化研究的熱點。根據內共生學說,線粒體源于被吞噬的細菌,但線粒體的基因組規(guī)模卻遠小于細菌基因組。為了解釋這一現象,有猜想認為原線粒體的基因除了丟失了一些外,大部分轉移到了宿主細胞的細胞核中,所以核基因編碼了大部分線粒體基因表達的蛋白質。然而,目前關于遺傳物質進入mtDNA或mtDNA間基因轉移的報道卻不多。
雖然關于遺傳物質進入mtDNA或mtDNA間基因轉移的報道不多,但從線粒體拷貝來的DNA成分,卻已在核DNA中發(fā)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線粒體遺傳序列稱為線粒體假基因(Numts),細胞核線粒體假基因(Numts)是線粒體DNA轉移到核DNA中的片段,目前已發(fā)現了超過1200個不同長度的線粒體DNA片段被包埋在染色體中。假基因數量隨著物種的等級升高而增加,因此這可能意味著某種進化上的目的而加以保留。
3基因轉移與新基因的產生
基因轉移,已與基因重復、逆轉座、外顯子重排、基因分裂與融合一起,被認為是新基因產生的主要方式。目前,除了從線粒體拷貝DNA至核DNA外,關于核基因轉移的研究成果也已經較多,例如近期的研究表明,抗真菌疾病抗性基因存在植物—果蠅水平基因轉移的可能性。
除了上述方式外,2006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更是證明,非編碼區(qū)DNA也可以形成從頭起源的基因產生機制。目前,這種機制在酵母、小鼠、人、水稻等多種物種中已被證實廣泛存在。近期,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對從頭起源基因的產生過程和進化選擇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利用黑腹果蠅群體,分析了6個品系的黑腹果蠅轉錄組,結果發(fā)現了142個從頭起源的新基因,從而說明了基因從頭起源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
4定向基因組修飾的新工具
在研究基因轉移與新基因的產生的過程中,研究人員還發(fā)展了簡便而又實用的基因組編輯新工具:近期,已有多篇發(fā)表于《科學》(Science)等雜志上的論文研究了CRISPR-Cas系統(CRISPR-Cassystems)。該研究源于全基因組測序過程中,在各種細菌和古細菌(archaea)中也陸續(xù)發(fā)現的很多成簇的、規(guī)律間隔的短回文重復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 sequences,即CRISPR序列)CRISPR相關基因(CRISPR-associated genes,Cas gene)
20多年前,日本科學家即已經發(fā)現基因編碼區(qū)域的附近存在一小段不同尋常的DNA片段(即CRISPR序列),但當時對其生物學意義不清楚。近期的研究發(fā)現,CRISPR序列與很多病毒或者質粒的DNA序列是互補的,而CRISPR-Cas系統很有可能是生物體抵御病毒等外來入侵者的一套特異性防御機制。基于此,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系統誘導大鼠的Tet1/Tet2/Tet3基因敲除,實現了效率高達100%的雙等位基因純合突變的單基因敲除和接近60%高效率的三基因同時敲除大鼠。
5基因修飾后的遺傳
上述研究還證實,CRISPR-Cas系統引入的基因修飾可通過生殖細胞傳遞到下一代。如果暫時不談及倫理問題,那么這些技術或許將成為未來的體外受精模式研究中的支撐技術。然而,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問題可能遠比想象大得多。例如,美國喬治亞洲艾默里大學利用小鼠研究發(fā)現,先讓老鼠先嗅到櫻花氣味,再讓電流通過其身體,令它們對櫻花氣味產生恐懼,而老鼠的后代也能對櫻花味產生恐懼。然而,如何遺傳,還是什么樣的后天因素使記憶模式發(fā)生改變,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xù)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專業(yè)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