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足癬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膚病,具有傳染性。足癬在全世界廣為流行,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更為普遍。在我國,足癬的發(fā)病率也相當高。
最近遇到幾例因足癬導致的甲真菌病的女性患者,藥物治療欠佳,不得已選擇拔甲術治療。小編這里再次溫習了足癬的有關文獻,其中一篇《臨床足癬診療指南》比較實用,現(xiàn)結合自身臨床經(jīng)驗初步解讀如下:
一、足癬又稱為腳氣、香港腳、運動員足,是常見的淺表真菌病,夏秋季高發(fā),可通過接觸傳染,導致瘙癢、刺痛、皮疹等,具有易治療、易復發(fā)的臨床特點。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足部瘙癢,底皮膚發(fā)白松軟,足部皮膚脫屑并不斷擴大,足部水皰(多見于腳趾間、足側),腳掌和腳跟不角質(zhì)增厚、脫屑。
二、指南中明確指出該病可以通過生活行為而預防感染如:透氣性好的鞋襪、每日更換并清洗襪子、避免赤足踩地板、地毯等公共區(qū)域等。同時建議患者不要抓撓瘙癢部位、保持局部干燥、局部適當應用藥物治療。
三、診療該病時需要了解詳細的病史和系統(tǒng)的物理檢查,同時真菌鏡檢和真菌培養(yǎng)也是必要的。該病的治療以外用藥物治療為主,因為具有易復發(fā)的臨床特點,故需要持續(xù)1-2個月治療。
四、針對不同的臨床癥狀需要不同藥物治療,現(xiàn)總結如下:
1.針對水皰并有脫屑的情況建議選擇**性小的霜劑或者水劑如聯(lián)苯咔唑霜或溶液。
2.出現(xiàn)發(fā)白、松軟、糜爛,有滲液的情況時建議首先使用3%硼酸溶液或0.1%雷夫努爾等濕敷,待滲出減少后使用枯礬粉、咪康唑粉等以促使皮膚干燥,繼而使用**小的霜劑或者乳膏。
3.對于角質(zhì)增厚、脫屑的患者建議選擇使用剝脫作用較強的制劑如苯甲酸軟膏劑等
參考文獻:
Ely JW,Rosenfeld S,Seabury SM.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inea infections.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14,90(10):702
臨床中有部分為EGFR耐藥突變的患者,如EGFR Ex2Ois,這部分人群...[詳細]
腹部外科手術是普外科治療的核心手段,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一直是影響患者康復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