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精神科醫(yī)學進展 > 虛擬現(xiàn)實技術——心理治療的新方法
最近,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和英國德比大學的心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們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發(fā)表了一項研究,提出一種可以提升自我同情的心理治療新方法——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
在心理學上,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n)指的是對自己的同情、接納和善待,它對減少自責、維持心理健康很有幫助。研究者們利用電腦游戲和圖形技術,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自己對自己”的虛擬互動場景,鼓勵被試對自己表達同情和安慰。共有43名心理健康但有強烈自我批評傾向的女性參與實驗。她們借助頭戴式可視裝置,以第一人稱視角,透過虛擬化身的“眼睛”觀察外界。她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連接在身上和布置在房間里的運動跟蹤設備記錄下來,再映射到虛擬化身身上——無論你做什么,你的“化身”都會做什么。結果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可以成功緩解被試的自責傾向,并使自我同情得到提高。
身體錯覺
過去20年來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大腦對于“身體圖式”的感知很容易受到擺布。最有名的例子也許就是“橡膠手錯覺”(rubber hand illusion)——如果研究者讓被試坐在桌前,把被試的一只手藏起來,再在它附近擺上一只橡膠手,然后同步**橡膠手和被試藏起來的真手,那么被試就會產(chǎn)生十分強烈的錯覺,認為這只橡膠手就是自己的手。類似的身體錯覺現(xiàn)象也可以通過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技術再現(xiàn)出來。本研究的合作者、計算機科學家梅爾?斯萊特(Mel Slater)在2008年時發(fā)現(xiàn),頭戴被動式立體眼鏡和頭部跟蹤器的被試,會認為研究者投影在屏幕上的虛擬手臂是從自己肩膀上長出來的。
斯萊特教授介紹說:“當你戴上頭戴式顯示器,看到一個虛擬身體取代了你的位置,做出和你一樣的動作,而且你還能在鏡子里看到它……這種種線索都會強烈地**你的大腦,讓它以為這就是你自己的身體。而且我們也已經(jīng)證明,‘化身為’虛擬兒童的成年人對世界和自我的感知也會發(fā)生變化,變得就像孩子一樣。”
“化身”實驗
在實驗開始時,被試會接受“安撫訓練”,學習如何向一個苦惱的孩子表達同情。然后她們會化身為一個虛擬的成年人,置身于一間與實驗室?guī)缀跬耆粯拥奶摂M房間里。她們“旁邊”甚至還擺著一面虛擬的鏡子,可以照見那個虛擬的自己。
被試的任務是安撫一名坐在“對面”哭泣的虛擬兒童。這名虛擬兒童會聽她們說話,并以積極的反應來回應她們的同情和安撫。幾分鐘過后,其中22名被試會從虛擬的成年人“轉變?yōu)?rdquo;虛擬的兒童——她們將以虛擬兒童的視角重新回溯之前的互動,看“過去的自己”如何通過語言和姿態(tài)向“現(xiàn)在的自己”表達同情。而作為對照的另外21名被試,則會以第三人稱視角回溯這一互動過程。在實驗開始前后,被試都會接受多項心理評估,比如“自我批評/攻擊和自我確證量表”(The Forms of Self-Criticising /Attacking and Self-Reassuring Scale FSCRS)。
研究結果顯示,以從虛擬兒童的角度回溯安撫過程的女性,會變得更加懂得自我同情;同時,她們的自我批評水平也會顯著降低。而以第三人稱視角回溯安撫過程的女性,也會減少自我批評,但在自我同情方面卻罕有提升。也就是說,這種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可以讓本來有嚴重自我批評傾向的人,在與“自己”交流的過程中減少自我批評、學習自我同情——這不單可以減少負面情緒,還能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
研究人員指出,自我批評與抑郁癥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對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強烈的自我批評也與多種心理疾病有關。所以,減少自我批評、提升自我同情,將有助于改善很多心理問題、提升心理健康。卡洛琳?福爾克納博士解釋說,雖然自我批評在某些時候可能于己有利,但也很容易矯枉過正,變?yōu)椴唤】档呢撁媲楦小6晕彝橐膊⒉幌袢藗兺ǔUJ為的那樣可怕。“自己不值得同情”、“自我同情會讓人變得軟弱”這樣的想法都是不正確的。“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同情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勇敢堅強,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好處——更同情自己,也就更有面對壓力的抗性,更容易從逆境中恢復。”
虛擬現(xiàn)實與心理治療
福爾克納博士說,現(xiàn)在大量與自我批評和自我同情有關的心理治療都需要借助豐富的想象力,比如保羅?吉爾伯特(Paul Gilbert)的“同情聚焦療法”(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這些療法的效果雖然早就已經(jīng)得到充分證明,但是對于很多人而言,它們實際操作起來卻相當困難。因為人們往往很難控制自己的想象力,難以進入假象情景之中,或者長時間維持想象。
而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技術正好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這個麻煩。它無需動用想象力,就能把被試從一個虛擬化身轉移到另一個虛擬化身,而且還比記憶或想象更加準確可靠。另外,人們往往不愿意對自我表達同情,但比較容易對另一個個體表示同情。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被試可以從安撫者轉化為自己安撫的對象,等于就是間接地對自己表達同情了。這都是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方法難以做到的事。
研究者目前在實驗中使用的化身,都是標準化的人物形象,和被試本人差別很大。福爾克納博士指出,部分被試不喜歡這些虛擬化身,但也有部分被試更愿意接受和本人外觀不相似的形象。盡管如此,實驗結果仍然十分顯著。不過,福爾克納博士也對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發(fā)展抱有期待,認為將來虛擬人物的形象肯定會更加貼近真實。
研究合作者保羅?吉爾伯特(Paul Gilbert)教授認為,現(xiàn)在心理治療中的一大挑戰(zhàn)就是幫助人們學習自我同情,而本項研究采用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我們開辟了一條新路。福爾克納博士告訴果殼網(wǎng),虛擬現(xiàn)實技術還可用于輔助多種需要轉換視角的心理治療,比如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治療。虛擬現(xiàn)實技術也可以拓展許多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比如圖式療法(Schema Therapy)、格式塔空椅子療法等等。
研究合作者、UCL臨床教育與健康心理學系的克里斯?布魯因(Chris Br***)教授說:“虛擬現(xiàn)實技術是否同樣適用于男性或抑郁癥患者?我們還將繼續(xù)進行研究。如果當真如此,我們希望能設計出以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基礎的、低成本的心理治療方法,讓人們在自己家里就能進行治療。我們相信,在現(xiàn)代游戲技術的幫助下,這并非不可能做到的事。”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精神障礙。證據(jù)顯示,精神科住院部...[詳細]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擴展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