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膿長肉、去腐生肌”之中醫(yī)辨治褥瘡
2018-12-03 22:20
閱讀:11101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吳連堤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褥瘡是機體某一部位因長期過度壓迫,由壓力、剪力或摩擦力而引起的皮膚和深部組織潰瘍。中醫(yī)對于褥瘡診斷及其治療有其獨特的方法,其“煨膿長肉、去腐生肌”的指導理論,在臨床上得到了廣大的應(yīng)用。
褥瘡是機體某一部位因長期過度壓迫,由壓力、剪力或摩擦力而引起的皮膚和深部組織潰瘍。中醫(yī)對于褥瘡診斷及其治療有其獨特的方法,其“煨膿長肉、去腐生肌”的指導理論,在臨床上得到了廣大的應(yīng)用。
中醫(yī)學形象的稱褥瘡為“席瘡”,認為因機體受壓部位氣血失于流通,不能營養(yǎng)肌膚,以致局部壞死,若破損,則易于染毒。而褥瘡一旦形成,往往久治不愈,大小便的污染更是褥瘡不愈的原因之一。
我們長期致力于中醫(yī)外科的臨床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在中醫(yī)獨特的“煨膿長肉與去腐生肌”的理論指導下,對褥瘡等臨床疾病具有獨特的見解。所謂“煨膿長肉、去腐生肌”換藥法,是指在瘡面愈合的后期階段,運用外敷中藥膏(散),經(jīng)皮膚和瘡面對藥物的吸收,促進局部氣血通暢,增強其防御能力,使瘡口膿液滲出增多,載邪外出,從而達到促進瘡面生長的目的。這種方法一方面是提膿去腐拔毒,增加局部膿液的滲出,另一方面則是指滲出的膿液有助于瘡面肉芽、皮膚的生長,去腐生肌。其理論的核心在于“煨膿長肉”,“煨膿長肉”最早見于申斗垣《外科啟玄--明瘡瘍宜貼膏藥論》中,主要用于瘡毒膿瀉后,新肉不長,經(jīng)外敷膏藥,托膿拔毒外出,促進瘡口生長愈合。長期的臨床經(jīng)驗告訴我們,對于“煨膿長肉”,其重點在于“煨膿”。而在“煨膿”的過程中,對于膿的觀察和識別尤其關(guān)鍵。
祖國醫(yī)學認為,膿是由皮肉之間熱盛肉腐蒸釀而成,也是由氣血所化生,薛立齋曰:“大抵瘡之起斂,皆血氣使然”,我們在使用“煨膿長肉、去腐生肌”理論給褥瘡的患者換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觀察“膿”的具體狀態(tài),中醫(yī)所謂的津液理論,其津液是指粘稠的透明液體,所以在換藥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膿”的狀態(tài),當“膿”是渾濁且有異味的時候,這種情況就屬于不好的,應(yīng)及時清除,當“膿”是清洗透亮的時候,就屬于好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我們換藥的時候只要稍加清洗傷口即可,不要把表面的“膿”液全部清除,保持創(chuàng)面的濕潤。這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濕潤療法”,正所謂的“有土無水萬物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