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科醫(yī)學進展 > 中醫(yī)分型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2)
3.胃陰不足 胃脘隱隱灼痛,甚至有燒心感,嘈雜善饑,饑不欲食,痛則喜按,口燥咽干,煩渴思飲,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苔少或剝,脈細數(shù)。
治法:以滋陰養(yǎng)胃為主,佐以清熱。
處方:沙參15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淮山藥12克,生地12克,香附10克,麥芽10克,杞子10莧,當歸10克,甘草10克。
加減:脾氣不足加黨參、白術;兼氣滯血瘀加白花蛇舌草、川楝子;胃中有熱加梔子、天花粉或左金丸;痛甚加延胡、川楝子;太便干結加生大黃;胃酸缺乏加烏梅、山楂、五味子。
若上述滋陰養(yǎng)胃、酸甘化陰法不能奏效,或取效一時,旋又如故,臨床見腰膝酸軟,頭暈乏力等癥,根據中醫(yī)“胃腎相關”之說,胃之虛火耗劫腎之真陰,為腎陰不足之候。治療可合六味地黃湯或左歸飲化裁治療。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療效:用上方及加減共治療本型患者129例,臨床總有效率在87%以上。
4.瘀阻胃絡 胃痛較劇,或如錐刺,持續(xù)不已,固定不移,拒按,或見吐血,便黑,甚至納谷銳減,干嘔,形體消瘦,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行氣活血,破瘀散結。
處方:黃芪20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良姜10克,枳實15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炙甘草10克。
加減:胃痛重者加延胡15克;腹脹甚加厚樸10克,青皮10克;消化不良加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1個月為一療程。
療效:用上方及加減共治療本型患者50例,其中痊愈21例,顯效與好轉共27例,無效2例??傆行蕿?6%。
常用成方:可選四物湯、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失笑散、丹參飲、金鈴子散等加減。
另有脾胃濕熱(郁熱)型,從臨床報道看,此型所占比重不大,且多以兼證形式出現(xiàn),故不另作分型。證狀可見胃脘滿悶不適,疼痛不已,口臭納呆,便溏不爽。舌紅苔膩,脈滑等。臨床也有用三仁湯、連樸飲和藿樸夏苓湯等加減治療的。然而大多數(shù)學者未專門列出,而在兼證中出現(xiàn),在上述分型的基礎上,選用一些清熱化濕藥,如藿香、佩蘭、厚樸、半夏、茯苓、薏苡仨等。但注意在選用化濕藥物時要求藥性平和,慎用車前、澤瀉之類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