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心血管內科醫(yī)學進展 > 腦梗塞中西醫(yī)綜合治療
腦梗塞的治療原則是:對大面積梗塞應及時應用脫水劑,以清除腦水腫。對一般梗塞灶則宜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鈣拮抗劑、血管擴張劑,以防止再形成新的梗塞以及加強側支循環(huán),以利于病灶的修復。急性期后應盡早開始神經(jīng)功能的鍛煉,降低致殘率。
一、西醫(yī)治療
1.急性期治療
(1)脫水劑:
對較大面積的梗塞應及時應用脫水治療,如20%甘露醇250ml靜脈點滴,每日2~4次,有心律紊亂者或心功能不全者禁用。此外可選用10%甘油50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該藥作用起效較慢,但持續(xù)時間較長,且無反跳作用。
(2)抗血小板聚集藥:
可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 10~14次為一療程。有心、腎疾患者慎用。此外,可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 30~50mg每日1次:有出血傾向或潰瘍病患者禁用。
(3)鈣拮抗劑:
是一組能夠阻止各種原因導致鈣離子(Ca2+)從細胞外流入細胞內的藥物,此類藥物可選擇性擴張腦血管,增加缺血區(qū)腦血流量,對腦缺血、缺氧等損傷有保護作用?,F(xiàn)廣泛地應用于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常用于臨床的藥物有:地莫地平,口服20mg/次,每日2~3次。尼卡地平,口服20mg/次,每日3次,3天后可漸增量,每日量為60~120mg;或0.6~1.2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15~3O日為一療程。腦益嗪25mg口服,每日3次,鹽酸氟桂嗪(西比靈)5~10mg/次,口服,每晚1次。
(4)血管擴張劑:
根據(jù)局部腦血流測定的研究,近年來有人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應用血管擴張藥提出了異議,認為這類藥不能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發(fā)病后兩周以內),因血管擴張藥可引起“腦內盜血”現(xiàn)象,并可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危險。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血管擴張藥可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極早期(起病3小時以內)或多用于中風恢復期(發(fā)病2周至半年)。臨床常用血管擴張藥有:罌粟堿, 90~120mg加入生理鹽水500ml或5%葡萄糖50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7~1O次為一療程。菸酸200~300mg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50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5)血栓溶解劑:
關于血栓溶解劑將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在理論上是一種可取的治療方法,但臨床上應用時療效欠理想,其原因可能是血栓溶解劑使血栓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激活的同時,血液內該系統(tǒng)也被激活,使纖維蛋白溶解酶原量明顯下降,破壞了正常的凝血過程,易引起全身出血;其次,溶血栓劑治療僅適用于發(fā)病的早期,血栓老化后血栓溶解劑則難以發(fā)揮作用,當腦組織因梗死后供血恢復,腦功能也難以恢復,且易導致梗死區(qū)的出血,即出血性梗死。盡管如此,血栓溶解劑目前仍被較多地應用于臨床,常用藥物有:鏈激酶,首次劑量要大,一般為20萬~50萬U加入生理鹽水100ml中靜滴,30分鐘內滴完,維持劑量為每小時5萬~10萬U加入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持續(xù)滴注,直至血栓溶解或病情不再發(fā)展為止,一般應用12小時至5天。蛇毒抗栓酶,是蛇毒酶制劑,用法是0.5U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中靜滴,每日1次,10~15天為一療程。
(6)抗凝治療:
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息者,應用抗凝治療即被動的使機體增加肝素或類肝素含量,以加強抗凝過程,阻止凝血或血栓形成,在理論上講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個體對抗凝藥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差異較大,因此每個人治療劑量應是不同的,治療過程中應定時監(jiān)測全血凝血時間及(或)凝血酶原時間,另外治療前應作顱CT肯定排除腦出血、內臟活動性出血,以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絕對禁忌證。嚴重高血壓者舒張壓大于13.3kPa也應慎用。常用藥物有藻酸雙酯鈉,又稱多糖硫酸,用量2~4mg/kg加入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分鐘20~30滴每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或口服0.1g/次,每日3次。肝素鈉,靜脈給藥作用快,多用于緊急狀態(tài)(如腦梗塞)起病的頭1~2天,靜脈給藥6000~12 500U,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鹽水500~1000ml,靜脈滴注, 20滴/分,8~12小時1次。
2.恢復期治療
繼續(xù)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鈣拮抗劑等,但主要應加強功能鍛煉,進行康復治療,可選用理療、針灸、促進神經(jīng)代謝藥物等。
二、中醫(yī)治療
腦梗塞屬中醫(yī)中風的范疇,中風根據(jù)病情輕重和病位的深淺沿用《金匱要略》的分類方法辨中經(jīng)絡還是中臟腑。腦梗塞發(fā)病過程中一般無神志改變,表現(xiàn)為不經(jīng)昏仆而突然發(fā)生口眼喎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癥,故屬中風中經(jīng)絡。中醫(yī)辨證根據(jù)1993年衛(wèi)計委制定發(fā)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中風中經(jīng)絡的辨證方法,分為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等五型。在腦梗塞急性期以前三型更為常見。
辨證治療
(1)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蹇或不語,偏身麻木,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脈弦有力。
治法: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
方藥: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本方滋陰潛陽,熄風通絡。方中懷牛膝歸肝腎之經(jīng),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補益肝腎之效;代赭石、龍骨、牡蠣相配,降逆潛陽、鎮(zhèn)肝熄風;白芍、玄參、龜板、天冬滋陰柔肝熄風;茵陳、川楝子、生麥芽三味,配合牛膝清泄肝陽之有余,條肝氣之郁,有利于肝陽之平降潛鎮(zhèn);甘草調和諸藥。如肝陽上亢甚者加天麻、鉤藤以增強平肝熄風之力;心煩甚者加梔子、黃芩以清熱除煩;頭痛較重者加羚羊角、石決明、夏枯草以清熄風陽;痰熱較重者,加膽星、竹瀝、川貝母以清化痰熱。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fā)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fā)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