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心血管內科醫(yī)學進展 > 腦梗塞中西醫(yī)綜合治療(2)
(2)風痰瘀血、痹阻脈絡: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治法:祛風、養(yǎng)血、活血、化痰通絡。
方藥:大秦艽湯加減。本方以祛風通絡為主,兼用血藥氣藥以調里,使風邪外解,氣血調和,則手足健運、舌本柔和。方中以秦艽祛風通絡,羌活、獨活、防風等辛溫之品祛風散邪;當歸、白芍、熟地、川芎養(yǎng)血活血,起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作用。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氣能生血,以助生化之源。黃芩、石膏、生地涼血清熱,以防風邪化熱。如年老體衰者,加黃芪以益氣扶正。如嘔逆痰盛、苔膩脈滑甚者,去地黃,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風痰,通經絡。無內熱者可去石膏、黃芩。
(3)痰熱腑實、風痰上擾: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方藥:方選《驗方》星蔞承氣湯加減。藥用膽南星、全瓜蔞、生大黃、芒硝四味。方中膽南星、全瓜蔞清化痰熱;生大黃、芒硝通腑導滯。如藥后大便通暢,則腑氣通,痰熱減,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轉。本方使用硝黃劑量應視病情及體質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g左右,以大便通瀉、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可過量,以免傷正。腑氣通后應予清化痰熱、活血通絡藥用膽南星、全瓜蔞、丹參、赤芍、雞血藤。如頭暈重者,可加鉤藤、菊花、珍珠母。著舌質紅而煩躁不安,徹夜不眠者,屬痰熱內蘊而兼陰虛,可選加鮮生地、沙參、麥冬、玄參、茯苓,夜交藤等育陽安神之品,但不宜過多,否則有礙于滌除痰熱。
(4)氣虛血瘀: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治法:益氣活血。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本方以補氣為主兼以活血通絡。方中重用生黃芪取其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當歸尾活血,有祛瘀而不傷好血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助歸尾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如半身不遂較重者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藥加重潔血通絡、祛瘀生新;言語不利甚者加菖蒲、遠志化痰開竅;手足腫脹明顯者加茯苓、澤瀉、薏仁、防已等淡滲利濕;如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術、山藥以健脾。
(5)陰虛風動: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
治法:滋陰熄風。
方藥:大定風珠加減。本方用味厚滋補的藥物為主以滋陰養(yǎng)液,填補欲竭之真陰,平熄內動之虛風。方中雞子黃、阿膠滋陰養(yǎng)液以熄內風;地黃、麥冬、白芍滋陰柔肝;龜板、鱉甲滋陰潛陽;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陰,以加強滋陰熄風之功。如偏癱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龍、蜈蚣、桑枝等通經活絡之品;如舌質暗紅、脈澀等有血瘀證時加丹參、雞血藤、桃仁、地鱉等以活血祛瘀;語言不利甚加菖蒲、郁金、遠志開音利竅。
專方驗方:
(1)蓖麻子(去殼)30g或加冰片1g,研膏敷于患側面部,冬天加干姜、附子各3g。用于口眼喎斜。
(2)鱔魚血入麝香少許外涂息側,單純鱔魚外涂亦可。用于口眼喎斜。
中成藥治療:
1、大活絡丹,1丸,每日2次,用于風寒濕痹引起的中風偏癱,口眼歪斜、語言不利。
2、牛黃清心丸,1丸,每日2次,用于氣血不足,痰熱上擾引起中風不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3、華佗再造丸,8g,每日2次,用于瘀血或痰濕閉阻經絡之中風癱瘓、口眼歪斜、言語不清。
4、人參再造丸,1丸,每日2次,用于風痰瘀血痹阻經絡引起的中風偏癱、語言不利、口眼歪斜。
5、川芎嗪注射液,8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10~15次,為一療程。
原帖地址及討論:http://m.oelight.com/med/thread-2093330-1.html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fā)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fā)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