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心力衰竭的治療主要集中于對具有中等癥狀的病人進行的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同時對適應癥患者進行左室輔助設計(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LVAD)治療以及冠脈搭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手術治療的價值也得到了肯定,與此相反,nesiritide (一種重組的人B型鈉尿肽, recombinant human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對急性心衰的治療效果尚存在疑問。盡管在心衰的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以及在生物標志物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許多進展,本篇則主要集中于討論目前臨床上已開始實施的一些新的治療策略,這里主要討論5篇代表性的研究。
去年8月 一項有關(MADIT-CRT)跟蹤研究顯示了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對心衰病人再發(fā)病的治療優(yōu)勢,即使是對一些具有中等癥狀的病人。研究人員顯示:CRT 合并心臟除顫劑治療與單獨應用除顫劑相比可明顯降低心衰首次發(fā)作的危險性,同時也可降低其后的癥狀復發(fā)的危險性。由于經歷過第一次嚴重心衰的病人其后的嚴重心衰再發(fā)作的危險性會更進一步的提高,CRT病人對此危險性降低的絕對值是巨大的;同時對于具有左束支傳導阻止的病人其優(yōu)勢尤其明顯,已知病人經歷第二次嚴重的心衰發(fā)作導致死亡的危險將會增加19倍,因此這些研究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這主要表現(xiàn)在:心衰病人發(fā)作時會感覺到極端的不適,通常需要住院治療,并且會造成精神以及經濟方面的巨大損失,死亡率也會明顯升高。這些發(fā)現(xiàn)也反映了其他的一些臨床實驗即“方便的首次心衰發(fā)作后再發(fā)病的時間分析”對首次心衰發(fā)作后復發(fā)的頻率以及臨床價值評價的局限性。
另一項來自 “INTERMACS”的報道則強調了左室輔助設計(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LVAD)技術的治療進展, 也令人印象深刻。 在一項FDA批準之后的研究中,將169個收到HeartMate II (來自美國的Thoratec 公司)輔助治療作為介于心臟搭橋和心臟移植之間的治療策略的病人,與另外169個收到其他的LVAD 治療的病人進行比較,其治療間期及適應癥均類似,其中6個月時前者心臟移植,恢復并進行持續(xù)性的LVAD治療的比率為91%,對照組僅為80%,這一數(shù)據(jù)在1年時分別是85%和70%,這些陽性結果來自美國77個治療中心,其結果確實是讓人感到興奮的,這一結果與之前的一個隨機的 HeartMateII臨床試驗的結果是類似的,提示這項持續(xù)性供血設計較之前的脈沖式血流供應設計的優(yōu)越性。
心臟監(jiān)護方面的設計目前對于心衰病人的治療來說也引起了科研人員的極大的興趣,其中一項名為“CHAMPION”的臨床研究尤為突出。這是一項中等數(shù)量的臨床試驗,選用的病人是前一年曾經因為心衰被收住院,根據(jù)NYHA分類為III期心衰的病人,這些病人收到小的,非植入性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儀可促進其恢復,而且病人還樂于接受。將這一監(jiān)測儀植入肺動脈分支處,并可對肺動脈壓進行非侵襲性無線監(jiān)測。在此監(jiān)測過程中,對照組的醫(yī)生,受試組及對照組的病人均不知道其肺動脈壓被監(jiān)測,只有實驗的操作者,實驗設計者及監(jiān)測儀供給商(美國CardioMEMS)公司雇員可以觀察到肺動脈壓力,并以此為依據(jù)來調整治療。在受試過程中加入 nitrates以及hydralazine,并同時調整利尿劑用量,包括靜脈注射利尿劑是最通常應用的干預措施。其主要的評價指標是心衰病人在6個月內的再住院率,其中受試組270例病人中55人再住院,住院次數(shù)為85次, 對照組280例病人中有80人次再住院,住院次數(shù)為120次。 實驗組再住院率0.31,對照組為0.44,絕對值相比實驗組較對照組在6個月內每100例病人少12.5人次的再住院率,意味著用此方法每治療 8個病人可阻止一次再住院。盡管這些結果非常令人鼓舞,但是這一臨床試驗卻由于供應商的參與而受到了質疑,這是因為他們在實驗當中鼓勵病人改變治療策略,如果排除這些因素是否也會起到同樣的治療效果尚存在疑問。無論如何,這一臨床試驗得到的陽性結果也是令人鼓舞的,這是因為以往的胸腔內的非植入性阻抗檢測試驗(DOT-HF)得到的結果卻是陰性。
另外,還有一項臨床試驗“STICH”也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值得探討。這項臨床試驗共選用了1212個左室射血分數(shù)小于35%以及冠狀動脈疾病通過外科學修復的病人,這些病人已經無任何血管再生跡象(即左主支疾病或由加拿大心血管分類為III期或以上型心絞痛),將這些病人隨機分為藥物治療組及CABG手術組,觀察終點為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在56月的觀察期限內,610個手術組病人死亡人數(shù)為218人,藥物組602個病人有244人死亡,比率分別為36% 和41%,兩組無顯著性差異。盡管這樣,心血管或心血管病住院引起的死亡率,較并發(fā)癥導致的死亡率在手術組與藥物組相比明顯減少。CABG手術臨床期實驗的初期,死亡率及手術后的優(yōu)勢在兩年內并不明顯。同時,STICH臨床實驗的結果是陽性的,盡管選用的病人存在一定的選擇性,包括非典型的較年輕的病人(平均年齡在60歲),大多數(shù)有心衰,2/3的病人有心絞痛癥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術前心臟活力的評價與其是否術后獲得血管再生并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選擇具有系統(tǒng)性心衰及冠狀動脈性疾病可能可存活兩年以上的病人,應用CABG與藥物治療相比,前者有可能降低病人的更長期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
去年另外一項名為“ASCEND-HF”的臨床試驗選用nesiritide以治療急性期心衰,選用的病人是用其他方法治療無效的病人,其結果顯示這一藥物在應用6小時和24小時對呼吸困難幾乎不起作用,治療30天后對死亡率及心衰的加重也沒有作用,這項試驗結束了長期以來對這一藥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存在的爭議,同時也證實了利尿藥及硝酸甘油作為快速和必不可少的治療方案之外的新的治療方案實施的難度,盡管到目前為止nesiritide用于治療急性期心衰尚不成功,新的藥物仍在不斷的改進,其中之一是一類稱為心肌肌動蛋白激活劑的藥物:omecamtiv mercarbil,可通過增加由弱的肌動蛋白結合狀態(tài)到強的肌動蛋白結合狀態(tài)(產力型結合)的轉換來增強心肌功能。這類藥物可延長心臟收縮期,但并不影響心律以及心肌的耗氧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心衰病人整體護理的重要性, Peterson和他的同事用以下三個問題調查了1494個臨床急診及因為心衰住院的病人:1)通常情況下有人幫您閱讀來自醫(yī)院的一些文件的次數(shù)及頻率?2)您感覺醫(yī)院出具的有關您的健康狀況的文件您不能理解的次數(shù)及頻率?3)當您自己填一些來自醫(yī)院的表格時您對其理解程度如何?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1/6的人對于這些材料的理解能力處于較低水平。在進行臨床實驗時,除了要考慮所有可能的導致病人死亡率存在差異的因素后,這些有關病人的理解力方面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這項試驗也進一步說明單純增強心衰病人對醫(yī)院的文件的閱讀能力對臨床試驗本身的重要性。
總之,去年心衰臨床治療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這包括:有效的藥物治療,合理的輔助設計以及外科搭橋手術等一系列的治療系統(tǒng)性心衰的治療措施。但是對于射血分數(shù)較低以及急性失代償期的病人的治療技術還有待更進一步的提高。(鄭州大學 作者:趙文)
多原發(fā)肺癌(MPLC)是指同一個體,一側或雙側肺內不同的部位,同時或先后發(fā)...[詳細]
目前,針對寡轉移病灶手術切除的研究較多,而在同一情況下涉及原發(fā)病灶手術切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