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小说视频,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电影在线,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卡,美女浴室,美女脱衣诱惑

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yè)交流 > 蛔蟲病的中醫(yī)診療經(jīng)驗

蛔蟲病的中醫(yī)診療經(jīng)驗

2011-02-28 14:11 閱讀:3364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作者:李*霞 責任編輯:李淑霞
[導讀] 蛔蟲病是小兒最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臨床以食欲缺乏、面色萎黃、臍周疼痛時作時止、大便下蟲或糞檢有蟲卵為主要特征。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以兒童發(fā)病率最高,在農(nóng)村尤為多見。由于成蟲寄生于小腸,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癥狀,故對小兒的生長發(fā)育有較大的影響

       蛔蟲病是小兒最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臨床以食欲缺乏、面色萎黃、臍周疼痛時作時止、大便下蟲或糞檢有蟲卵為主要特征。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以兒童發(fā)病率最高,在農(nóng)村尤為多見。由于成蟲寄生于小腸,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癥狀,故對小兒的生長發(fā)育有較大的影響。若蛔蟲誤入臨近器官,可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 甚則危及生命。

  中醫(yī)醫(yī)籍中將蛔蟲稱為“長蟲”、“大蟲”、“食蟲”、“消谷蟲”等。 

  病因病機

   蛔蟲寄生于小腸內(nèi),擾亂脾胃氣機,吸食水谷精微,故可見面黃少華等氣血不足之證?;紫x惡寒怕熱,性動好竄,善于鉆孔,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diào),或有全身發(fā)熱性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癥。如蛔蟲上竄入胃,使胃失和降,引起惡心嘔吐、吐蛔;鉆入膽道,使氣機不利,疏泄失常,脘腹劇痛,而形成“蛔 厥”;鉆入闌尾,使氣滯血瘀,肉腐血敗,而形成“腸癰”;蛔蟲數(shù)量多時,纏結(jié)成團,阻塞腸中,使傳化不行,腑氣不通而成“蟲瘕”。

  辨證論治

  1.蛔蟲證

  [證候] 臍周腹痛,時作時止,食欲缺乏,日見消瘦,大便不調(diào),面色萎黃,或惡心、嘔吐,或吐蛔蟲,或大便下蟲。睡眠不安,寐中磨牙,甚則愛挖鼻孔,咬衣角,嗜食泥土等;有的患兒面部出現(xiàn)淡色白斑,鞏膜出現(xiàn)藍色斑點,或下唇出現(xiàn)顆粒樣大小白點。糞便鏡檢有蛔蟲卵。

  [治法] 驅(qū)蛔殺蟲,調(diào)理脾胃。

  [方藥] 使君子散加減。主要藥物:使君子、烏梅、苦楝根皮、白蕪荑、雷丸、檳榔。

  腹部脹滿,大便不暢者加大黃,或玄明粉;在蛔蟲治療后,繼續(xù)健脾和胃,選用四君子湯加減。

  2.蛔厥證

  [證候] 具有蛔蟲證的一般癥狀。突然右上腹陣發(fā)***痛,彎腰屈背,輾轉(zhuǎn)不安,惡心、嘔吐,肢冷汗出,常吐出蛔蟲。重者腹痛持續(xù),時輕時劇,畏寒發(fā)熱,甚則出現(xiàn)黃疸。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 安蛔定痛,繼以驅(qū)蟲。

  [方藥] 烏梅丸加減。主要藥物:烏梅、黨參、桂枝、細辛、干姜、附子、黃連、黃柏、蜀椒、當歸等。

  若唇舌紅赤,偏于熱甚者可重用黃連、黃柏;若腹痛喜按,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唇舌淡白,偏于寒者可重用干姜、桂枝;腹痛劇烈者酌加大黃、玄明粉、枳殼,腹痛緩解后再予驅(qū)蟲治療。

  3.蟲瘕證

   [證候] 有蛔蟲病史,突然陣發(fā)性劇烈腹痛,常伴有頻繁嘔吐,甚至吐出蛔蟲,大便秘結(jié),脘腹脹滿,腹部可按及大小不等、部位不定的條索狀、或呈團狀樣包 塊,按之可活動,腹部柔軟,壓痛不明顯。病情加重者,腹部可有硬塊狀,腸鳴和壓痛明顯,舌質(zhì)偏紅、舌苔白膩,或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或弦數(shù)。

  [治法] 行氣通腑,繼以驅(qū)蟲。

  [方藥] 驅(qū)蛔承氣湯加減。

  主要藥物:大黃、芒硝、枳實、厚樸、使君子、烏梅、檳榔、苦楝皮等。

  經(jīng)驗方

  1.百部湯

  [藥物組成] 百部9克,檳榔9克,使君子 9克,青皮6克,蒼術(shù)6克,黃柏6克,甘草3克。

  [功效]  驅(qū)蛔殺蟲,調(diào)理脾胃。

  [適應癥]蛔蟲癥。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兩次,分早晚空腹時服,連服3劑。

  2.施今墨經(jīng)驗方

  [藥物組成] 炒檳榔5克,炒吳茱萸0.6克,姜厚樸3克,炒建曲5克,炒黃連2.4克,姜半夏3克,使君肉10克(炒),炒榧子6克,炒枳殼3克,野于術(shù) 3克,殼砂仁3克,萊菔子5克,炙甘草1.5克。

  [功效] 驅(qū)蟲和胃消積。

  [適應癥] 蛔蟲病。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兩次,分早晚空腹時服,連服3劑。

  3.自擬安蛔湯

  [藥物組成]柴胡15克,杭芍15克,枳殼10克,檳榔15克,金鈴子15克,郁金15克,烏梅15克,山楂15克,厚樸15克,香附15克,木香15克,連翹15克,生甘草10克。

  [功效] 鎮(zhèn)痛、清熱、安蛔蟲。

  [適應癥] 膽道蛔蟲癥。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6劑為一療程。

  4.安蛔湯

  [藥物組成] 烏梅、茵陳、大黃、黃柏、川楝子、干姜、黨參、當歸、枳殼、甘草各6~10克,肉桂1~3克。

  [功效] 安蛔止痛。

  [適應癥] 膽道蛔蟲癥。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早中晚分服。

  5.梅椒二黃湯

  [藥物組成] 黃連2克,花椒、烏梅、使君子、鶴虱、大黃各10克。

  [功效] 辛開苦降、安蛔驅(qū)蟲。

  [適應癥] 膽道蛔蟲癥。

  [用法用量] 水煎兩次,分次頻服,日服一劑;腹痛劇者日服兩劑。

  適宜技術(shù)

  1.敷貼法

   驅(qū)蛔散、韭菜蔸、蔥蔸各10個,苦楝皮125克,艾葉、川椒各10克,橘葉30克,莪術(shù)6克,芒硝 5克,酒藥子一粒。將艾葉、酒藥子、川椒、莪術(shù)、芒 硝研成細末,再將韭菜蔸、蔥蔸、橘葉、苦楝皮等切碎,將上藥混合,加酒炒熱,敷于痛處,外用紗布包扎固定,藥物溫度保持在37℃以上,每日1~2劑。用于 腸蛔蟲證或蟲瘕證。

  2.針灸法

  先刺迎香透四白穴、膽囊穴,然后**內(nèi)關、足三里、中脘、水溝。亦可刺“膽蛔壓痛 點”,部位在兩小腿外側(cè)足三里穴下方,先以針柄或棉棒按壓皮膚,尋找壓痛敏感點,再用毫**入,出現(xiàn)第一次針感后,繼續(xù)深刺至出現(xiàn)第二次針感,雙手同時運 針,邊捻轉(zhuǎn)邊提插,**后保留至痛疼緩解或消失。用于蛔厥證。

  3.推拿法

  方法一:在治療前10~20分鐘時,可肌內(nèi) 注射阿托品0.2~0.3毫克。患兒屈膝仰臥于 B超檢查臺上,腰背部適當墊高,操作者立于患兒右側(cè),以右手拇指涂上液體石蠟后連續(xù)**患兒右上腹,先由 膽囊區(qū)沿肋下向左下方擠壓達到劍突,再由劍突右側(cè)垂直向下按壓達臍旁,反復**3~5次,約5分鐘,具有促使膽囊收縮的作用。當患兒劇烈腹痛突然緩解,再 次擠壓無不適時即可停止。如無效再次推壓。用于蛔厥證。

  方法二:先讓患兒口服植物油50~100毫升,一小時后開始**腹部。術(shù)者宜站 在患兒右側(cè),涂搽滑石粉后,用右掌心貼住患兒腹部皮膚,以臍為中心,由輕至重做順時針方向**,如蟲團松動,但解開較慢,可用手捏法幫助松解。一般經(jīng)過 30~40分鐘**后,蟲團即可漸漸散開,腹痛和壓痛可明顯減輕,使腸道梗阻癥狀緩解或消失。用于蟲瘕證。

  預防護理

  預防:教育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勤剪指甲,勤洗手,不吸吮手指,不吃生冷及未洗凈的瓜果。

  護理:服用驅(qū)蟲藥時,應注意休息和飲食,并注意服藥后是否有反應及排蟲情況。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辛辣肥膩之品,以免助濕生熱。


分享到:
  版權(quán)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本站所有轉(zhuǎn)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zhuǎn)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