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痛經辨證論治(2)
2011-01-21 11:05
閱讀:4369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作者:水**南
責任編輯:水北天南
[導讀] 中醫(yī)學稱痛經為“經行腹痛”、“經期腹痛”、“經痛”等。經期及行經前后出現明顯下腹部疼痛、墜脹或腰酸痛等不適,影響生活和工作
耳穴療法
取耳穴皮質下、內分泌、交感、子宮、卵巢,于月經來前3~5天,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壓穴,每天按揉數次,調和氣血以止痛;疼痛較重者可用埋針法。氣滯血瘀可加肝、神門;痰濕凝滯加三焦、腹;氣血虛弱加心、脾;肝腎虧損加肝、腎。
發(fā)皰法
月經前10天,以底徑一厘米之艾炷一枚置附片中心,點燃后置中極穴上,艾炷燃盡更換。如過熱病人難以忍受,將附片提起數秒后再放下,至灸處皮膚紅暈直徑達5厘米以上、中央微泛白透明時停用,敷以消毒敷料,膠布固定。數小時后灸處即起水皰,由小而大,直徑可達1~2厘米,水皰待自行吸收。適用于虛寒性痛經。
敷臍療法
1.神闕為沖任經氣匯聚之地,且滲透力強??蛇x用當歸、川芎、吳茱萸等研為細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調為糊狀,于經前3天敷臍部,經至敷關元穴,可疏通經絡,祛寒止痛。
2.山楂、乳香、沒藥、葛根、穿山甲、川厚樸各100克,白芍150克,甘草、桂枝各30克,細辛揮發(fā)油、雞矢藤揮發(fā)油、冰片各適量。制法:先將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兩次,煎液濃縮成稠狀,混入溶于95%乙醇溶液的乳香、沒藥液,烘干后與穿山甲、川厚樸、桂枝共研細末,再加入適量的細辛揮發(fā)油、雞矢藤揮發(fā)油、冰片,充分混合,過100目篩,貯藏備用。經前3~5天用溫水洗擦臍部后,取上藥0.2~0.25克,氣滯血瘀者用食醋調糊,寒濕凝滯者用姜汁或酒調糊。敷于臍中,外用膠布固定。待經來痛止或經期第3天去藥,適用各種痛經。
熱熨法
1.食鹽、蔥白各250克,生姜125克。上藥共炒熱,裝布袋熨下腹部,藥涼后可再炒熱再熨,每日數次,每次30分鐘。適用于虛寒為主的痛經。
2.香附12克,延胡10克,桂枝8克,官桂8克,木香6克,雞血藤20克。氣滯血瘀型加桃仁12克,赤芍10克;寒濕凝滯型加茴香12克,蒲黃6克。制法:將藥物搗爛、炒熱后外敷貼丹田穴(氣滯血瘀加關元、命門穴;寒濕凝滯加八髎、肚臍),以不燙皮膚為度,藥涼后可炒熱再敷。
3.艾葉60克,食鹽30克。熨熱后敷貼關元穴。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