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兒科醫(yī)學進展 > 小兒腹瀉中醫(yī)診療技術(4)
(2)灸法
方法一:取足三里、中脘、神闕。隔姜灸或艾條溫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虛瀉、脾腎陽虛瀉。
方法二:取足外踝最高點,直下赤白肉交界處,以艾條溫和灸兩側(cè)穴位,各10~15分鐘,每日灸2~3次。用于各種泄瀉。
4.推拿法
方法一:分陰陽,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揉小天心,運水入土。用于濕熱瀉。
方法二:分陰陽,揉外勞宮,推三關,摩腹,揉臍,揉龜尾,運土入水。用于風寒泄瀉。
方法三:揉板門,清大腸,補脾土,摩腹,運內(nèi)八卦,點揉天樞,掐十指節(jié)。用于傷食泄瀉。
方法四:推三關,補脾土,補大腸,摩腹,推上七節(jié)骨,捏脊,重按脾俞、胃俞、大腸俞。用于脾虛泄瀉。
5.敷臍法
吳茱萸3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研末。每次用藥末1.5克,調(diào)陳醋或植物油,制成糊狀,敷于臍部,外用紗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用于傷食、風寒和脾虛泄瀉。
6.食療法
健脾八珍膏,嬰兒每次1~2塊,幼兒每次3~4塊,每日早晚各一次,開水沖服或燉服。用于脾虛泄瀉。
7.中成藥
藿香正氣水,每次5毫升,每日3次,用于風寒泄瀉;保和丸,每次一丸,每日3次,用于傷食泄瀉;附子理中丸,每次半丸,每日兩次,用于脾腎陽虛泄瀉。
8.國家推廣技術——揉捏法治療小兒傷食瀉技術
【適應癥]】 3個月~5歲患兒。黃綠色稀
便、水樣便,或蛋花樣便,次數(shù)增多,一般不超過10次/日;大便酸臭或如敗卵,夾有奶瓣或食物殘渣;納呆,嘔吐,噯腐吞酸;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癥狀;大便化驗可見脂肪球。
【禁忌證】 皮膚潰爛、滑石粉過敏、痢疾、嚴重腹瀉伴脫水或出現(xiàn)全身中毒癥狀。
【治療方法簡介】
揉腹:患兒仰臥。醫(yī)者中指放于神闕、天樞穴,食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膚凹陷3~ 5毫米為宜,順時針方向揉腹5~6分鐘。
揉足三里:患兒仰臥,雙下肢微屈。醫(yī)者以兩拇指指腹放于患兒兩側(cè)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膚凹陷2~3毫米為宜,左手逆時針、右手順時針方向旋揉2~3分鐘,頻率80~100次/分鐘。
揉背俞穴:患兒俯臥。醫(yī)者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分別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膚凹陷1~2毫米為宜,點揉2~3分鐘,先左側(cè),后右側(cè)。
捏脊:患兒俯臥。醫(yī)者兩拇指橈側(cè)緣頂住患兒背部皮膚;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沿兩側(cè)膀胱經(jīng),先從大杼穴開始向下至下髎穴重 復捏提6~9遍,再從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處重復捏提3~6遍,結束治療。根據(jù)年齡、體質(zhì)強弱不同,調(diào)節(jié)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療一次,7天為一療程。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是早產(chǎn)兒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