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兒科醫(yī)學進展 > 小兒咳嗽的臨床辨治(2)
病例4 楊某,男,6歲,主因“咳嗽5 d”于2008年7月4日就診。5 d前因食肉過量出現嘔吐,后又著涼而咳嗽,咳嗽為陣發(fā)性,咳聲重濁,痰多黃黏,夜間咳重,咳嗽時時有嘔吐,手足心熱,食欲差,尿黃,大便干,舌質紅、苔黃厚,脈數。查體:咽稍充血,扁桃體不大,雙肺聽診正常。辨證:肺胃蘊熱。治法:清瀉肺胃、化痰止咳。方藥:紫蘇子10 g、黃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知母6 g、生大黃3 g、萊菔子10 g、枳殼6 g、葶藶子6 g、炙枇杷葉10 g、生牡蠣15 g、冬瓜仁15 g。服藥3劑,咳嗽轉好,痰少,未有嘔吐,大便稍稀,每日1~2次,納食漸增,舌有裂紋,舌紅苔薄白,脈滑。原方去紫蘇子、知母、生大黃、葶藶子,易蘇梗10 g、白茅根15 g、沙參15 g涼絡養(yǎng)陰潤肺,再進4劑而愈。
按語:本例患兒咳嗽為肺胃之熱所致,方中紫蘇子、黃芩、杏仁、桑白皮清熱宣肺止咳,知母、生大黃、萊菔子、枳殼瀉熱導滯,葶藶子、生牡蠣、冬瓜仁清熱化痰,炙枇杷葉意在潤肺以防傷陰,兼以止嘔。
病例5 馮某,女,12歲,主因“咳嗽1月余”于2008年3月22日就診。1月前曾與同學吵架,心情不暢,又感風寒而發(fā)咳嗽,經多方治療,療效不明顯,近日稍有加重。來診時主癥:陣發(fā)性咳嗽,白天為主,痰黃黏難以咳出,咳時伴胸脅刺痛,自覺胸悶,善嘆息,煩躁易怒,納少便干,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查體:咽稍充血,扁桃體不大,雙肺聽診正常。X線胸片:雙肺紋理增粗,余未見異常。辨證:木火刑金,痰熱蘊肺。治法:疏肝清熱,化痰止咳。方藥:白芍10 g、郁金6 g、旋覆花10 g、醋香附10 g、知母6 g、紫蘇子10 g、黃芩10 g、杏仁10 g、桑白皮10 g、瓜蔞10 g、葶藶子6 g、生牡蠣15 g、冬瓜仁15 g、天竺黃6 g。服藥5劑,咳嗽胸悶、納食好轉,大便正常,未見胸痛,仍有咳痰,黃白相間,夜間咳嗽,原方去知母,易白茅根15 g,再進6劑而愈。
按語:木火刑金之咳,臨床多見于年長患兒,臨床不多見,因此,臨床病史采集很重要。方中白芍、郁金、旋覆花、醋香附疏肝解郁,紫蘇子、黃芩、杏仁、桑白皮清熱宣肺止咳,瓜蔞、生牡蠣、冬瓜仁、葶藶子、天竺黃清肺化痰,瓜蔞、知母意在瀉熱通便,使熱邪自大便而出。
3 內傷咳嗽
小兒內傷咳嗽多因脾胃失調所致,中醫(y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小兒因多種原因,如夜臥胸腹受涼,或過食冰涼之物,或先天脾虛等,致脾氣虛弱,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而成痰,上貯于肺而發(fā)咳嗽。故《素問》有“聚于胃,關于肺”之說,內傷患兒咳嗽常常以痰多為特點,治療以健脾燥濕化痰為主法,以斷其生痰之源,故《醫(yī)宗必讀》強調“治痰不理脾,非其治也”。方藥已經典方二陳湯為主治療。
病例6 王某,女,2歲,主因“咳嗽3周”于2008年8月13日就診。3周前曾發(fā)熱,后開始咳嗽,口服抗生素及化痰藥物治療,未見好轉。來診時主癥:間斷咳嗽,癥狀不重,喉中痰聲明顯,偶有憋氣,納食少,大便偏稀,汗出偏多,脾氣偏大,舌淡,苔白滑,指紋紅滯。查體:精神尚好,面色淡白,毛發(fā)稀黃,肋骨稍外翻,咽不充血,扁桃體不大,雙肺聽診有少許痰鳴音,余未見異常?;純浩剿仫嬍巢患眩?歲時有肺炎病史。辨證:脾虛濕盛, 痰濁阻肺。治法:健脾除濕,化痰止咳。方藥:茯苓10 g、法半夏3 g、陳皮6 g、蒼術6 g、紫蘇梗6 g、黃芩3 g、杏仁3 g、桑白皮3 g、訶子肉6 g、五味子6 g、炒白術3 g、蓮子肉6 g、炒白扁豆10 g。服用5劑,咳嗽消失,偶有痰聲,汗出減少,大便見干,但飲食仍欠佳。治則易為健脾和胃,調理善其后。方藥:太子參15 g、茯苓10 g、陳皮6 g、荷葉6 g、砂仁3 g、訶子肉6 g、五味子6 g、蓮子肉6 g、炒麥芽10 g、焦山楂6 g。
按語:本例患兒為內傷痰濕咳嗽,故治以二陳健脾燥濕,因患兒大便偏稀,故應用紫蘇梗而不用紫蘇子,訶子肉、五味子、蓮子肉意在健脾斂汗。
4 肺虛咳嗽
小兒肺虛咳嗽臨床多見肺氣虛為主和肺陰虛為主兩類,多因素體虛弱,反復外感,反復咳嗽,日久傷氣,肺氣不足及熱病傷陰,肺陰不足所致。臨床治療宗“虛則補之”之治則,即治療以補為先,肺氣虛者,當以太子參、黃芪等以益肺;肺陰虛者,當以沙參、麥冬、百合等以育陰。
病例7 楊某,女,9歲,主因“咳嗽2月”于2009年2月10日就診。2月前因肺炎在某醫(yī)院住院治療15 d,出院后仍有低熱、咳嗽。來診時主癥:干咳少痰,夜間為主,咽干低熱,午后為主,體溫37.2~37.5 ℃,夜間盜汗,夜眠欠佳,納食差,大便偏干,舌紅絳少津,舌苔少,脈細。查體:精神尚好,咽稍充血,扁桃體不大,左肺聽診有少許濕啰音,余未見異常。辨證:肺熱傷陰。治法:清肺育陰,涼血退熱。方藥:沙參15 g、麥冬10 g、百合10 g、五味子6 g、紫蘇子10 g、黃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青蒿10 g、白薇10 g、地骨皮10 g、銀柴胡10 g。服藥5劑,熱退咳減,食欲轉好,夜眠改善,仍有盜汗,原方去青蒿、白薇、銀柴胡,加訶子肉10 g、烏梅10 g、生牡蠣15 g、黃精10 g,再進5劑,患兒咳平,盜汗好轉。再診時方藥去紫蘇子、黃芩、杏仁、桑白皮以善其后。
按語:本例患兒屬陰虛咳嗽,為熱病傷陰、余熱未盡所致,方中之藥以養(yǎng)陰清熱、宣肺止咳為主,而青蒿、白薇、地骨皮、銀柴胡意在清營分之熱。該患兒在一診時同時在我院進行超短波理療,以促進肺部啰音的吸收,2周后左肺濕啰音消失。
5 結語
咳嗽在西醫(yī)學中為一個癥狀,在中醫(yī)學中為一個病名,臨床中咳嗽雖為輕證,但往往難以速愈,病久必耗氣傷陰。小兒形氣未充,證易速變,故病初貴當早治。依據肺之宣發(fā)肅降功能及小兒純陽之體、易于化熱的特點,并結合先輩之經驗,臨床時選用紫蘇子降逆,黃芩清肺,桑白皮瀉熱,杏仁宣降,4味中藥為主方治療咳嗽,共奏清宣肅降之功效。臨床應用中在本方藥基礎上辨證治療,隨證佐藥,肺寒者佐以紫菀、款冬花,取其辛散溫補以防傷氣;肺熱者佐以百部、炙枇杷葉,取其潤肺以防傷陰;夜咳或陣咳者佐以沙參、白茅根、百合,取其涼血潤肺;咳初鼻塞流涕者佐以前胡、桔梗、浙貝母以宣肺止咳;痰黏難以咳出者佐以海浮石、生蛤殼以軟化黏痰;痰盛者佐以葶藶子、川貝母瀉熱化痰;痙咳者佐以地龍、百部、鉤藤、生牡蠣熄風解痙鎮(zhèn)咳。
作者:王緒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