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并于2002年頒布。
《2002流行性感冒臨床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內容預覽
一、前言
流行性感冒(influenze,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據(jù)統(tǒng)計,流感每年的發(fā)病率為10%-30%,其流行病學最顯著的特點是:突然爆發(fā),迅速蔓延,波及面廣。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我國北方常發(fā)生于冬季,而南方多發(fā)生在冬夏兩季。流感的發(fā)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病毒上有兩種糖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根據(jù)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現(xiàn),能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常引起流感局部爆發(fā);丙型主要以散發(fā)形式出現(xiàn)。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變異較快,所以人類無法獲得持久的免疫力。流感臨床癥狀較重,起病急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并且可以引起死亡,死亡者大多為年邁體衰、年幼多病或有慢性基礎疾病者。對上述人群進行疫苗接種是控制流感的主要方法。人群通過感染或接種會產生免疫力,但對新的變異病毒株并無保護作用。目前認為抗流感病毒治療是流感控制的重要手段。而早期診斷對開展有效的特異性病原學治療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流感的高發(fā)區(qū),20世紀4 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有3次起源于我國。為提高對流感的早期診斷水平、早期開展治療,減少流感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危害,制定切實可行的適合于廣大臨床醫(yī)師使用的流感診斷和治療指南具有重要的意義。
點擊下載完整版:《2002流行性感冒臨床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
急性呼衰并予人工通氣的病人病情常常危重并多不能經口進食,合并心功能不全及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