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癥(IBS)的中醫(yī)治療五法》內容預覽:
腸易激綜合癥(IBS)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病,屬中醫(yī)“泄瀉”、“腹痛”、“便秘”“腹脹”等范疇。臨床表現(xiàn)為長期反復的腹痛,伴隨排便次數(shù)與性狀的異常,但形態(tài)和生化學正常。該病發(fā)病率高,美國人群患病率為20%,北京市人群患病率按Manning標準和羅馬標準分別為7.26%和0.82%…。其發(fā)病原因尚未明了,目前研究已從腸道平滑肌障礙學說,逐漸發(fā)展到內臟痛覺過敏學說,然后發(fā)展到腦一腸軸學說。
目前認為本病為一組多因素引起的異質性疾病。與精神心理因素、腸道動力因素、腸道感染、食物不耐受及神經(jīng)內分泌因素有關·?,F(xiàn)代醫(yī)學迄今尚缺乏療效肯定的藥物,多予以對癥治療,主要以鈣離子拮抗劑(如得舒特)、抗膽堿能藥物(如顛茄酊)、胃腸動力藥(如西沙比利)、以及配合抗抑郁藥物(如百憂解)等藥物治療,但臨床效果不盡如人意。
祖國醫(y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fā),通過辨證論治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及診治有獨特的見解,亦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就其病因病機、臨床分型及中醫(yī)治療加以探析。l病因病機根據(jù)腸易激綜合癥(IBS)的臨床表現(xiàn),可以歸于祖國醫(yī)學的“泄瀉”、“腹痛”、“便秘”“腹脹”等范疇。其發(fā)病主要與肝、脾、胃、腎有關,并與濕、瘀等有關。
肝失疏泄情志失調、憂郁惱怒、精神緊張可致肝失疏泄,橫逆克犯脾土,肝脾失和,脾氣不升則腹脹、腹瀉,若腑氣通降不利則腹痛,腸腑傳導失司則便秘。故《血證論》日:“性主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瀉中滿之證在所難免。”
脾胃氣虛足太陰脾經(jīng)與足陽明胃經(jīng)相互絡屬于脾胃,脾和胃相表里。長期飲食失調、勞損內傷、久病纏綿可致脾胃受損,正如《素問·調經(jīng)論》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若脾氣虛弱,水谷運化失司,清氣不升,則氣滯、濕阻、痰結、食積等相因為患而發(fā)病?,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IBS患者常有血粘度增高、血液流變學異常,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和微循環(huán)障礙等相吻合。
腎陽不足腎為一身之陰陽根本,為水火之臟,命門所附,主司二便。命門火衰則不能溫化脾陽,致脾失溫煦,運化失司,濕從內生。腎為胃之關,若腎陽不足,關閉不利,則引起大便稀溏。故《景岳全書·泄瀉》云:“腎為胃之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濕阻中焦脾虛Et久,或外邪侵入,損傷脾胃,亦可致運化失常,水谷不化精微,濕濁內生,混雜而下,發(fā)生泄瀉,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濕勝則濡瀉”。此外,濕邪Et久化熱,濕熱中阻而見腹脹、腹痛、大便異常等癥狀。濕阻中焦者又可以分為寒濕型和濕熱型兩種。濕滯中焦,Et久又可阻滯氣機,致氣機不利而見腹脹不適等癥。
點擊下載完整版:《腸易激綜合癥(IBS)的中醫(yī)治療五法》
在感染、創(chuàng)傷等應激狀態(tài)下,蛋白質代謝的生理平衡受到破壞,分解代謝加速,尿氮...[詳細]
消化道是維持機體營養(yǎng)的最符合生理的途徑,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與蛋白質、礦物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