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腫瘤科醫(yī)學進展 > 早期食管鱗癌分期 OCT優(yōu)于EUS
研究背景
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進步,內鏡下切除術已成為早期食管鱗癌治療的重要手段。
目前認為,局限于食管黏膜上皮層(EP)和黏膜固有層(LPM)的食管鱗癌,是內鏡下切除術的標準適應癥。術前評價早期食管鱗癌的浸潤深度,是決定能否內鏡下完整切除病變的重要依據。超聲內鏡(EUS)是評價食管鱗癌腫瘤分期,尤其是早期食管鱗癌T分期的重要手段,但其準確性并不理想。
一種新型斷層成像技術——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目前已開始用于消化道腫瘤的術前分期。
為此,日本學者進行了一項前瞻性研究,旨在比較OCT與EUS對早期食管鱗癌分期的準確性。
研究發(fā)表于9月《消化內鏡》(Gastrointest Endosc 2012,76: 548)雜志。
研究方法
該研究納入2007年5月至2011年9月期間的123例患者,并對131處早期食管鱗癌病變進行了觀察。
研究期間,由同一名內鏡醫(yī)師對患者先后進行OCT和EUS(采用20兆赫的小探頭超聲)檢查,采集每處病變具有代表性的圖像,并作出分期診斷,繼而采用盲法的方式,由一名研究者根據圖像再次對病變作出診斷。
研究以切除病變的病理學分期作為金標準,據此評價OCT與EUS對早期食管鱗癌分期的準確性。
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對于EP和LPM早期食管鱗癌的分期,OCT的檢測準確率顯著高于EUS(94.6%對80.6%,P<0.05)。此外,觀察者間對OCT檢查結果的一致性優(yōu)于對EUS檢查結果的一致性。
研究結論
因此,研究者得出如下結論:評估早期食管鱗癌的術前分期,OCT比EUS更準確、更具優(yōu)勢。(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消化科 何振整理)
■ 專家點評
OCT技術消化領域“顯身手”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 張澍田
OCT簡介 OCT是近年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用光對生物組織進行高分辨橫截面成像的新型影像學檢查技術,工作原理與超聲波的工作原理非常相像,只是前者使用近紅外光而非超聲波。
OCT利用光的干涉原理,通過測量生物組織的背散射光強度和相位來獲取內部的顯微結構信息,同時進行層析成像。圖像分辨率達10 μm, 分辨效果接近組織病理切片水平,而且比傳統超聲成像高1~2個能量級,并可實現實時在體檢測。
OCT技術最早應用于眼科檢查,繼而被消化領域研究者引入內鏡診斷范疇。
OCT操作 OCT檢查系統類似于小探頭超聲內鏡。 OCT探頭經內鏡活檢孔道插入,在內鏡直視下使探頭緊貼病變部位,依次對病變掃描觀察。與EUS不同的是,OCT檢查不需要使用耦合劑。
OCT檢查系統以每秒4幀的速度獲取圖像,掃描深度和寬度分別為1.5 mm、4 mm。正常食管的OCT掃描可顯示5層結構,從淺到深依次對應組織學上的黏膜上皮層、黏膜固有層、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和固有肌層。由于OCT的分辨率高,因此其對食管早癌,尤其是對僅累及黏膜上皮層和黏膜固有層早期病變的術前分期,可能更具優(yōu)勢。
研究并不完美 日本這項研究進一步證實,與EUS 相比,OCT在判斷早期食管鱗癌術前分期方面,更準確、也更有優(yōu)勢。然而,該研究也有不足之處——是在單中心、由一名內鏡醫(yī)師進行操作的非隨機對照研究。
OCT技術本身有缺陷 首先,OCT掃描深度遠不如EUS (7 mm),影響了其對浸潤范圍超過黏膜肌層病變判斷的準確性;其次,OCT掃描的寬度僅為4 mm,無法在一張掃描圖像上顯示出較大病變的完整病灶,因此可能會漏診病變程度最重的部分;再次,OCT無法鑒別是腫瘤浸潤還是炎癥累及,消化道黏膜炎癥可被誤診為腫瘤,而炎癥可影響OCT對腫瘤組織邊界的判斷。
小結 該研究初步顯示,OCT這項新的光掃描斷層顯像技術,在食管早癌術前分期評估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準確性。然而,OCT在消化內鏡領域的發(fā)展和推廣,仍需要進一步改進其技術和設備,克服自身的不足;同時還需要開展更多相關臨床研究來證實其臨床應用價值。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fā)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