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輸用全血
1.發(fā)熱反應
是最常見的輸血反應之一。主要特征為輸血后15min至1h內出現寒戰(zhàn),繼則高熱,體溫可高達38~41℃。有些病人伴有惡心、嘔吐、皮膚潮紅,但血壓無明顯變化。反應持續(xù)15~60min,然后逐漸好轉,數小時后完全消退。在昏迷及全身麻醉下,發(fā)熱反應常不顯著。一旦發(fā)現此癥狀,首先應鑒別是一般發(fā)熱反應還是由于白細胞引起同種免疫反應,抑系輸入細菌污染血或溶血反應的一種表現。仔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有助于診斷。出現此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觀察,并予保暖、抗組胺藥物等對癥處理,高熱時應予物理降溫。為預防此反應,若時間與條件許可,應盡量用濃集紅細胞,甚至洗滌紅細胞。
2.過敏反應
癥狀以蕁麻疹、眼面部血管神經性水腫為特征的稱過敏反應,嚴重時可有皮膚潮紅、廣泛皮疹,甚至會厭水腫、支氣管痙攣及過敏性休克。表現為蕁麻疹者可單用抗組胺藥物治療;遇中、重度者則應加用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用升血壓藥及鎮(zhèn)靜藥等抗休克;有會厭水腫者應作氣管切開以防窒息。過敏反應主要是由血漿中存在抗IgA抗體所致。若能事先了解患者輸血史,除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外,應避免使用血漿,改用血漿代用品。
3.輸血性溶血反應
發(fā)生此種反應大多系ABO血型不合輸血所致,其次為Rh系統血型及ABO系統以外血型不合輸血,亦有部分為輸入質量不高之同型血,或血中加入高滲或低滲溶液等引起。病人可有典型溶血性輸血反應癥狀:寒戰(zhàn)、發(fā)熱、心悸、胸痛、腰背痛、呼吸困難;亦可僅有以廣泛滲血及凝血障礙為主要表現;更有以突然發(fā)生休克為唯一癥狀者。
應對每例需輸血患者盡可能了解其輸血史:輸血次數、頻度、量及不良反應類型。若是婦女,要了解妊娠史。如患者有過溶血性輸血反應史,而目前又非輸血不可,應仔細檢查核對受血人血型,檢查的血型系統越全面越好。另外還應檢查受血者血清中有無本身所缺乏的血型抗原的相應抗體。若情況緊急,不允許等待時,可輸用O型濃集紅細胞。
4.輸入細菌污染血的反應
臨床表現取決于細菌、毒素種類和進入人體的數量。輕者以發(fā)熱為主,重則為高熱、發(fā)紺、休克。確診根據剩余血作直接涂片檢查細菌,或作培養(yǎng)(包括受血人的靜脈血)。涂片陰性不能否定診斷。治療不應等待化驗結果,而應立即開始。原則是抗感染,抗休克,防止DIC與腎功能衰竭。對輸血用具、輸血過程應實行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加強血庫血液貯存質量監(jiān)測,以防此類反應發(fā)生。
5.循環(huán)負荷過重——肺水腫
患者常有重度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心律快、雙肺滿布哮鳴音及濕啰音。常發(fā)生于大量輸血時,尤其在輸入大量擴容劑后又快速輸血,或原有心功能不佳,或存在可致心功能不全因素,如原有嚴重貧血、心肌變性等。治療為停止輸血、輸液,取坐位,予強心劑、利尿劑及保暖措施。若無效可考慮放血或用血管擴張劑。若能以中心靜脈壓及肺動脈壓或毛細血管楔壓監(jiān)測,據以擬定輸血液量,可預防本反應。
6.大量輸血可能出現的輸血反應
在遇有特大出血常采用大量輸血療法,所謂大量輸血是一次連續(xù)輸血量相當其血容量之1/2。用ACD液保存之庫血各種血細胞與血漿成分在質與量上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大量輸入這種全血,不僅會增加一般輸血反應機會,還可能出現其他合并癥。
多原發(fā)肺癌(MPLC)是指同一個體,一側或雙側肺內不同的部位,同時或先后發(fā)...[詳細]
目前,針對寡轉移病灶手術切除的研究較多,而在同一情況下涉及原發(fā)病灶手術切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