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科醫(yī)學進展 > 專家觀點:如何有效治療便秘?
大多數慢性便秘患者通過少許診斷評價即可得到令人滿意的治療。Arnold Wald教授(Wisconsin大學醫(yī)學院胃腸病學和肝病學教授)治療這些患者會堅持一些特定原則。
※ 由于大多數便秘患者的病理生理特點未知,因此治療應該憑借經驗而不是系統(tǒng)性的方法,但會出現一些常識錯誤的方法。
※ 治療便秘的目的是增加大便流動性,排便頻率以及排便的暢**。實現上述目的可以通過增加大便中水分含量,加速結腸排送或者二者兼有。水分蓄積主要通過滲透劑(如聚乙二醇[PEG])和促分泌劑(如利那洛肽和魯比前列酮)的使用,而**性瀉劑主要增加結腸排送。
※ 并不需要每天多次服用瀉藥。PEG和纖維素的攝入每天最多三次,其他藥物可以每天攝入或間斷攝入。
※ **性瀉藥(比沙可啶,番瀉葉)的處方一直被較少開具,因為普遍認為它們容易形成藥物依賴,造成結腸損傷,“導瀉性結腸”等等。然而這些觀點還沒有證據支持。
※ 目前對瀉劑與其他藥物進行比較的研究較少,并且沒有著眼于研究發(fā)現新的或昂貴的制劑。通常情況下便秘的初始治療應當選擇廉價但有效的藥物。
※ 對便秘改善情況的了解主要基于患者反饋;患者的滿意度往往受社會心理因素影響。大量不滿意的報道往往是因為情緒和生物學因素的原因。
在Arnold Wald教授的臨床實踐中,患者起始應每天服用PEG,通常較容易實現,每周4次排便而且排便順暢。廉價替代藥物包括番瀉葉(睡前1——3片)或比沙可啶(睡前1——3片),合適情況下可以夜間給藥或隔夜給藥。二線藥物包括魯比前列酮(8——24mcg)和利那洛肽(145——290mcg),應每天1次服用或者更少,一直到起效。
對于所有藥物干預無效的患者,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 通過球囊排出獲得肛管直腸壓力測定值。
※ 如果測定結果異常,給患者推薦經驗豐富的生物反饋治療師,以糾正其紊亂的排便機能。
※ 如果生物反饋治療成功或者排便起初正常而便秘依舊存在,可以通過放射-光標記物連同1周的腸道記錄來實現結腸排送。
※ 如果結腸排送緩慢,我會對未打算生育的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嘗試使用米索前列醇。起始劑量400mcg/d,向上調整劑量直至達到效果或出現副作用。這部分工作大約占40%的治療時間。
※ 如果上述方法仍然無效或者均不可選,應考慮全結腸切除與回腸直腸吻合術。
※ 明顯腹痛的患者不適宜手術。對于這類患者,如有癥狀或檢查結果提示存在廣泛性蠕動障礙時,回腸造口術或能發(fā)揮作用。
※ 6個月后如果癥狀顯著改善,可重新考慮全結腸切除術。
※ 慢性巨結腸患者結腸無活力且反應遲鈍。建議限制纖維飲食以減少氣體和糞便的形成,每周1次或2次灌腸可防止結腸受壓和糞便蓄積。這種方法只有在實現清腸后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