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兒科醫(yī)學進展 > 小兒病毒性疾病的藥物治療
病毒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病率最高的疾病,其傳播性強,嚴重威脅著人類尤其是兒童的健康和生命。如20世紀80年代發(fā)現(xiàn)的艾滋?。ˋIDS),2003年曾引起全球恐慌的非典型肺炎(SARS)以及目前正在出現(xiàn)的禽流感,都具有高度傳播性、高致死率及尚無有效治療藥物的特點。因此抗病毒藥物的研究已成為當今國際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重點介紹小兒病毒性疾病的藥物治療。
1.抗病毒藥物的分類
1.1 按結構分類
(1)三環(huán)胺類:金剛烷胺、金剛乙胺等;
(2)焦磷酸類:膦甲酸等;
(3)蛋白酶抑制藥(多肽類似物):沙喹那韋、利托那韋、吲哚那韋、奈非那韋等;
(4)核苷類藥物:阿昔洛韋、拉米夫定、利巴韋林、齊多夫定等;
(5)其他:地拉韋定、甘草甜素、干擾素、奈韋拉平以及反義寡核苷酸類等。
1.2 按作用分類
(1)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藥物:吲哚那韋、奈非那韋、地拉韋定、奈韋拉平等;
(2)抗巨細胞病毒藥物:膦甲酸鈉、更昔洛韋等;
(3)抗肝炎病毒藥物:干擾素、單磷酸阿糖腺苷、拉米夫定、甘草甜素等;
(4)抗皰疹病毒藥物: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法昔洛韋、阿糖腺苷等;
(5)抗流感及呼吸道病毒藥物:金剛烷胺、金剛乙胺、利巴韋林、反義寡核苷酸類等。
2.各種抗病毒藥物的作用特點
2.1 化學藥物
2.1.1 核苷類藥物
(1)利巴韋林(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屬于廣譜抗病毒藥,可抑制多種DNA和RNA病毒核酸的合成,阻止病毒復制。它對甲、乙型流感病毒(Influ)、副流感病毒(PIV)、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皰疹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有療效。2003年SARS流行時將利巴韋林與甲潑尼龍聯(lián)合應用,有一定療效。一般用量為每日10~15mg/kg,重癥每日30~40mg/kg,分2次注射,亦可以霧化吸入給藥??诜盟幉涣挤磻?,偶有消化道反應、頭暈、皮疹,大劑量靜脈給藥可引起白細胞減少、貧血、免疫抑制及肝功能異常。
(2)阿糖腺苷:抗DNA病毒藥,對單純皰疹病毒(HSV)、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多種DNA病毒有顯著抑制作用,亦可用于艾滋病并發(fā)帶狀皰疹、水痘、慢性乙肝的治療,外用可治療皰疹性角膜炎。副作用包括神經系統(tǒng)不良反應,可出現(xiàn)共濟失調、肌痛等,亦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痛及骨髓抑制,停藥后可恢復。
(3)阿昔洛韋(無環(huán)鳥苷,ACV):為合成無環(huán)核苷類,屬于抗DNA病毒藥物,是一種重要的廣譜抗病毒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單純皰疹病毒(HSV)腦膜炎,皮膚HSV感染、皰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皰疹。由于其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及乙肝病毒有一定作用,亦可用于其治療。劑量為20~30mg/(kg??d),分3次靜脈滴注,可連續(xù)應用1~2周。副作用有腹瀉、頭痛、惡心、嘔吐等,亦可出現(xiàn)皮疹、蕁麻疹和發(fā)熱等過敏癥狀,還可致肝酶和肌酐升高、白細胞減少、貧血,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時應慎用。
(4)更昔洛韋(丙氧鳥苷,GCV):為抗DNA病毒藥物,可在病毒胸苷激酶和細胞激酶作用下轉化為活化的三磷酸型,活化型GCV在感染細胞的濃度比非感染細胞高100倍,并能在細胞中持續(xù)存在數(shù)天,它是兒童嚴重巨細胞病毒(CMV)感染的一線用藥,且不易產生耐藥性??诜詹?,主要用于靜脈注射,劑量:感染期治療每日10mg/kg,靜脈滴注,可連用14d。副作用:骨髓抑制可引起粒細胞、血小板下降,停藥后可恢復;其他副作用包括消化道反應、皮疹、發(fā)熱、心律失常等。
(5)萬乃洛韋(伐昔洛韋,VCV):抗DNA病毒藥,是ACV的1?纈氨酸酯,該藥新近獲準用于帶狀皰疹和復發(fā)性生殖道HSV感染。口服易于吸收,吸收后分布廣泛,以消化道、腎、肝、淋巴結、皮膚中濃度為高。兒童的藥代動力學和安全性研究尚未完成,預計兒童能很好耐受。副作用包括頭痛、惡心、嘔吐、腹瀉等。
(6)泛昔洛韋(法昔洛韋,F(xiàn)CV):屬于抗DNA病毒藥,是嘌呤核苷類似物,最近獲準應用于帶狀皰疹和復發(fā)性生殖道HSV感染,成人治療皰疹劑量為每次0.5g,3次/d,連用7d;復發(fā)性生殖道皰疹每次0.125g,2次/d,連用5d。副作用為頭痛和惡心,兒童用藥尚未進行評估。
(7)拉米夫定(LAM):是一種嘧啶核苷類似物,主要通過摻入新合成的病毒DNA中,使DNA鏈延長終止,還可競爭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主要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肝炎一般不用,口服能迅速吸收。兒童劑量2~12歲為3mg/(kg??d),12歲以后用成人量100mg,1次/d。用藥期間應監(jiān)測肝功能、血常規(guī),治療1年無效應停藥。
(8)其他:阿糖胞苷主要用于CMV感染,其0.1%滴眼劑用于治療角膜炎;疊氮胸苷:抗HIV藥物,對早期艾滋病毒感染和AIDS相關綜合征有效;2‘,3'-雙脫氧胞苷、2’,3'-雙脫氧腺苷、2‘,3'-雙脫氧肌苷均為抗AIDS藥物,兒科少用。
2.1.2 近幾年新發(fā)現(xiàn)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物
(1)Alovudine(3'-脫氧-3-氟胸苷、MIV-310、FLT等)為嘧啶核苷類似物,在體外有很強的抗耐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NRT1)的HIV?1病毒作用,包括耐齊多夫定的HIV。
(2)恩曲他濱:于2003年7月首次在美國獲準上市。為新型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對HIV-1、HIV?2、乙型肝炎病毒(HBV)均有抗病毒活性。本品口服后被磷酸化為具有細胞活性的5'-三磷酸鹽,5'-三磷酸鹽通過進入病毒DNA主鏈,與主鏈結合,導致鏈終止,從而抑制HIV-1逆轉錄酶和HBV-DNA聚合酶活性。
(3)阿德福韋雙異戊酰氧甲酯(Adeforirdipivoxil,簡稱ADV)是一種新非環(huán)核苷類似物的抗HBV的藥物。2002年9月經美國FDA批準在美國上市,是繼拉米夫定后的另一個口服抗HBV藥物。ADV屬于單磷酸腺苷磷酸核苷酸類似物,臨床前抗病毒研究表明,ADV在體內和體外對HBV、鴨乙型肝炎病毒(DHBV)、美洲旱獺肝炎病毒(WHV)以及對拉米夫定等其他抗HBV病毒出現(xiàn)變異株的HBV均有很強的抗病毒活性。
(4)恩替卡韋(entecavir,BMS-200475)是一種新型碳環(huán)2'-脫氧鳥苷酸類似物,是目前最有效的抗HBV藥物。恩替卡韋在目前的研究中沒有發(fā)現(xiàn)病毒耐藥性。有研究發(fā)現(xiàn),恩替卡韋是鴨肝細胞中感染的DHBV的有效抑制劑,并且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5)西多福韋:屬于廣譜抗病毒藥,可抑制多種DNA病毒,臨床上用于治療HSV?1型和2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CMV、EB病毒、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優(yōu)點是半衰期長,可減少服用藥次數(shù)。副作用明顯,常見的是粒細胞減少和不可逆性劑量依賴性腎毒性。有關兒童應用的藥代動力學和安全性尚未進行研究,兒童病例應用要極其慎重。
(6)阿德福韋:為廣譜抗病毒藥,屬于嘌呤核苷類似物,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AIDS、皰疹病毒感染、ADV等,對拉米夫定、泛昔洛韋耐藥者有效。副作用主要為腎毒性和干擾毒堿代謝,對兒童的藥代動力學和安全性研究處于Ⅰ期階段。
2.1.3 金剛烷胺類藥物
(1)金剛烷胺:屬于抗RNA病毒藥,通過阻止病毒脫殼及核酸釋出而抑制病毒復制,主要用于治療和預防甲型Influ的感染??诜胀耆幬镌诒乔环置谖?、唾液、肺中分布較多,兒童劑量為1~9歲3~4mg/(kg??d),每日劑量不超過150mg,9歲以上200mg/d,分2次口服,連用3~5d。副作用包括嗜睡、乏力、焦慮、共濟失調、心力衰竭、體位性低血壓、白細胞減少、皮疹等。
(2)金剛乙胺:屬于抗RNA病毒藥,針對甲型Influ,副作用小,國內很少應用。
2.1.4 磷甲酸鈉(PFA)為非核苷類抗病毒藥,可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它對CMV、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Influ、HIV以及乙型腦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诜詹?,必須靜脈給藥,體內分布廣泛,分布于腦脊液、骨、腎、肺、心臟等,由尿中排出。不良反應為腎毒性,亦可有貧血、低鈣、高磷血癥、血栓性靜脈炎、發(fā)熱、頭痛等。
2.1.5 雙嘧達莫(潘生?。?/strong>為抗血小板藥物,對DNA及RNA病毒有抑制作用,用于治療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麻疹并發(fā)的咽喉炎等。
2.1.6 神經氨酸酶(NA)抑制劑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能促進病毒從細胞中釋出和在呼吸道播散,NA抑制劑使病毒擴散受到抑制,對甲型及乙型Influ均有效,目前獲準用于臨床的NA抑制劑包括扎那米韋和奧司他韋,其中奧司他韋(達菲)已在我國被批準使用。有學者研究證實在發(fā)病早期(36h內)應用奧司他韋可以縮短病程平均1.5d,病情嚴重程度減輕,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機會減少40%,可快速緩解流感癥狀。Kaiser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奧司他韋可減少流感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但有的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少數(shù)甲型流感患者對奧司他韋可產生耐藥性。兒童推薦劑量每次2mg/kg,2次/d,連用5d,應在起病后36~48h內早期使用。該藥口服安全,不良反應輕微,包括惡心和嘔吐,癥狀為一過性,其他不良反應還有失眠、頭痛、頭暈、腹瀉、鼻塞等。此外,有研究證實,扎那米韋可減少禽流感病毒向肺組織的擴散,完全阻止病毒向腦組織擴散,可以用于治療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哺乳動物,降低病死率,奧司他韋亦可有效的治療禽流感H5N1和H9N2感染的小鼠。
2.2 干擾素
干擾素(IFN)是病毒等干擾素誘生劑作用于機體某些細胞后所產生的一類糖蛋白,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活性,根據其抗原特異性和分子結構,將IFN分為α、β、γ、ω四種類型,其中以α和γ在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α-IFN是輔助T細胞I型的產物,它可抑制DNA和RNA病毒的合成。用于治療慢性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感染、小兒病毒性肺炎、帶狀皰疹、尖銳濕疣及艾滋病等,氣霧吸入及滴鼻治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療效好,不良反應包括發(fā)熱、寒戰(zhàn)、乏力、肌痛、關節(jié)酸痛,偶有消化道反應,部分病人可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其他不良反應包括脫發(fā)、心動過速、皮疹、高血壓、精神異常及腎功能改變等。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