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春之時,外感病都會增多,此時陰氣下降,陽氣始升,人體氣血亦隨之變化,外感時邪更為復雜。從六經(jīng)論治的觀點看,即有太陽病,少陽病,也有太少兩感病,更有太陰病,我認為此時用藥更要靈活,思維不能停在一地不變,用常用經(jīng)方來治療,療效不好。下面我就把我最近的一些抗外感方劑歸類如下,以便廣大同行們交流,如有不妥當之處,請朋友們指點。
一,方劑:荊芥12 防風10 羌活10 甘草6 豆鼓8 沙參15 蔓荊子12 柴胡8 桔梗8 葛根12 白芷10。
主治:發(fā)熱輕而惡寒重,頭身疼痛甚,困乏無力,嗜睡,口干,脈疾。
辨證論治:風寒襲表,衛(wèi)陽不固,故發(fā)熱輕而惡寒重,寒主收引,筋脈攣急,所以全身疼痛,方中藥用荊芥, 防風,羌活辛溫解表,外散風寒而為君,邪盛正虛,正氣被伐,陽氣不足所以困乏無力,嗜睡,寒邪郁表,陰津難布則口干,沙參益陰增液,豆鼓,葛根 ,蔓荊子,白芷發(fā)陽經(jīng)之寒氣,止頭身之疼痛而為臣,風寒在表而會有流清涕,舌淡,病重邪盛便脈疾。桔梗載藥上行,開宣肺氣,柴胡利少陽之氣以使全身陽氣通達能抗表是為佐,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
二,方劑:麻黃8 杏仁10 薏苡仁20 甘草6 桔梗8 白僵蠶8 射干10 荊芥10 防風6 蘇葉6 升麻6。
主治:發(fā)熱惡寒,全身酸痛而無力,咽痛,咳嗽而咯痰不利,時流清涕時流濁涕,病程難愈,苦不椹言。
辨證論治:外感末愈有受濕邪,或是為酒客家,濕熱內(nèi)盛,或直截感受寒濕之氣而得之,邪在肌表,則發(fā)熱惡寒,濕為陰邪,阻礙陽氣,則全身酸痛而無力,纏綿難愈,肺氣不利則咳嗽而咯痰不利,時流清涕時流濁涕,肺氣郁而日久則化熱,熱重則會有咽痛,流濁涕,病程日長當然苦不椹言。方中用麻黃外散風寒,利太陽之氣,杏仁止咳化痰,宣隆肺氣以使水道通調(diào),薏苡仁化濕利水以解外表之濕濁,桔梗開肺氣, 白僵蠶, 射干, 蘇葉, 升麻,荊芥,防風。利咽喉,升陽散結,以解利寒,濕,熱之膠著難分之狀。全方共用,往往一付見效,二付癥狀消失,三付脾胃開而諸證皆去。
三,方劑:麻黃10 杏仁10 石膏30 甘草10 魚腥草20 黃芩10 前胡10 桔梗10 瓜蔞15 黃連6 枳實
主治:憎寒壯熱,咳嗽有痰,胸痛,全身痛,口干。煩。
辨證論治:溫熱之氣直傷肺臟,或風寒之邪郁而化熱,肺氣不宣,外寒內(nèi)熱,或肺獨熱甚,則憎寒壯熱,咳嗽有痰,有形實邪內(nèi)閉于肺,而肺在胸中,則胸痛或脹痛,外有表邪則全身痛,津傷則口干。方中重用石膏以清解陽明之熱而是君,杏仁止咳化痰,魚腥草清熱解毒,
黃芩清泄肺火,前胡,桔梗一升一降而宣散利肺,瓜蔞, 黃連, 枳實,為小陷胸以治有形之熱而引起的胸痛或胸脹痛共而是臣,麻黃外散寒邪,以利呼吸之氣而解表,全方所治病證多以下呼吸道感染為多,尤其對于肺炎,支氣管炎療效更好。
春季時邪,癥變多端,常會使人處于無癥可辯之境,以上三方是春節(jié)剛過,外感病中較為難治之癥,我用以上之方加減用之,無不神效,故而列出,以備同仁之用,由于我地處西北嚴寒之地,用藥非南方所宜,其它常癥,請參考以前發(fā)出的系列方辨證論治。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教。
臨床中有部分為EGFR耐藥突變的患者,如EGFR Ex2Ois,這部分人群...[詳細]
腹部外科手術是普外科治療的核心手段,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一直是影響患者康復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