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皮膚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病例文獻 內(nèi)容預覽:
(點擊下圖可對專家課件進行全文預覽)
原發(fā)性皮膚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病例文獻 內(nèi)容簡介: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
原發(fā)性皮膚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病例1份及文獻復習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54歲,
2010年11月發(fā)現(xiàn)外**出現(xiàn)黃豆大小腫物,有瘙癢,無紅腫熱痛,質(zhì)硬,壓之有搏動感,與周圍組織無粘連。余未見陽性體征??紤]皮膚病,自行給予“皮膚病膏藥”外貼(具體藥物不詳)后,癥狀未見好轉(zhuǎn),且局部破潰,后腫物逐漸增大,2011年1月長至蠶豆大小,伴疼痛。
病例摘要
入院查體: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清,精神可,四肢及胸壁可見多發(fā)散在斑丘疹,已愈合結(jié)痂,淺表淋巴結(jié)未觸及腫大,心、肺、腹未見異常
胸腹部CT平掃未見異常
全身淋巴結(jié)平掃:
病例摘要
于2011年1月25日于當?shù)蒯t(yī)院行局部腫物切除,術后病理回報:惡性黑色素瘤。
“蘭州大學”病理會診結(jié)果回報:符合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免疫組化結(jié)果:CD30(+++),Vimentin(+),CKH(-),CKL(-),HMB45(-),S-100(-),CD20(-),CD79a(-),CD3(-),CgA(-),Syn(-),Actin(-),CD34(-)。
病例摘要
自1995年無明顯誘因間斷于全身出現(xiàn)散在多發(fā)斑丘疹,紅色,壓之無褪色,伴瘙癢,無疼痛等不適,可自行消退,就診于多家醫(yī)院,診斷為“銀屑病”,間斷給予對癥治療
病例摘要
診斷明確,于2011年3-5月給予“E-CHOP方案”化療3周期,
依托泊苷 100mg 靜滴 d1-4;
環(huán)磷酰胺 1000mg 靜滴 d1;
表柔比星 120mg 靜滴 d1;
長春新堿 2mg 加管 d1、5;
強的松 100mg 口服 d1-5;
病理學特點
淋巴結(jié)結(jié)構部分消失,腫瘤細胞易侵犯淋巴竇,類似于轉(zhuǎn)移性腫瘤。
腫瘤生長常聚合成團,腫瘤細胞常和炎性成分如組織細胞漿細胞混合,較少見紅細胞和多形性粒細胞。
腫瘤細胞顯間變性,細胞大小從小到大。
免疫表型
ALCL特征性的免疫表型為CD30(Ki-1)陽性。CD30屬于腫瘤壞死因子(TNF)受體家族,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20×103,是一種跨膜細胞因子受體。
在間變性大細胞類型的腫瘤細胞,CD30陽性局限于胞膜和高爾基體。小細胞型ALCL,僅在大細胞、間變性的腫瘤細胞中表達CD30,而小的腫瘤細胞常為弱陽性或陰性。ALCL僅依靠病理形態(tài)學診斷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僅為46%,如果形態(tài)學結(jié)合CD30陽性,診斷準確性提高到85%。
原發(fā)系統(tǒng)型ALCL可來源于T細胞、裸(null)細胞或B細胞。大部分患者為T細胞來源,常表達一種或多種T細胞抗原,特別是CD3陽性。null細胞ALCL常表達細胞毒分子如granzyme B和TIA-1,并有重組TCRγ或TCRβ,可能屬于T細胞型。原發(fā)皮膚型ALCL總是來源于T細胞,但它和系統(tǒng)型ALCL不同的是ALK陰性,而且常不表達EMA和細胞毒分子。
ALCL主要遺傳學變化為t(2;5)(p23;q35)染色體易位,產(chǎn)生NPM-ALK融合蛋白,30%~60%的ALCL表達NPM-ALK蛋白。應用RT-PCR、原位雜交、FISH和免疫組織化學等技術可檢測到基因融合產(chǎn)物。免疫組織化學應用廣泛,特異性高、快速和價廉。ALK融合蛋白還存在其他的形式,如TPM3-ALK、TFG-ALK、CLTCL-ALK和ATIC-ALK等
近代研究證實,乳酸林格氏液作為平衡液輸入可激活PMN,使機體產(chǎn)生炎癥反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