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肥胖者都會有一種堪稱“病態(tài)”的饑餓感,他們不僅會過量進食,且對高熱量食物“情有獨鐘”。之所以會這樣,被認為是他們體內(nèi)FTO基因變異所致,但具體機制則一直不明。一國際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臨床研究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稱,他們研究發(fā)現(xiàn),F(xiàn)TO基因變異會導致體內(nèi)胃饑餓素水平增高,并改變大腦對胃饑餓素的反應方式和食物的印象,從而導致肥胖者“胃口大開”。
FTO基因也稱肥胖基因,是一種與肥胖高度相關(guān)的等位基因,體內(nèi)攜帶兩個FTO基因變異副本的人,其肥胖的幾率會比那些無變異副本的人高出70%。而胃饑餓素則是胃部細胞釋放的一種激素,會刺激人的食欲,通常情況下,胃饑餓素水平會在餐前升高,餐后降低。
在該項研究中,359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被分成兩個小組,一組為攜帶兩個FTO基因變異副本的高肥胖風險組,一組為低肥胖風險組。研究人員將這兩組人員在體重、脂肪分布、包括教育水平在內(nèi)的社會因素等各方面進行了匹配,以確保除FTO基因外不會有其他的生理或心理因素差異對研究有所影響。通過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擁有兩個FTO變異副本的志愿者,即高肥胖風險組人員,其體內(nèi)的胃饑餓素水平相較于低肥胖風險組人員更高,在進食后也更易感到饑餓。這表明他們在進食后并沒有和常人一樣抑制胃饑餓素的產(chǎn)生。
隨后,研究人員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對志愿者大腦在餐前和餐后對高熱量食物、低熱量食物以及非食物物品的反映情況進行了監(jiān)測。結(jié)果顯示,高熱量食物在餐后對高肥胖風險組志愿者更具吸引力。進一步分析則表明,兩組志愿者大腦對食物以及胃饑餓素水平的反映情況是不同的,這種差異在大腦的獎賞區(qū)域(被認為是負責酒精和毒品的反應區(qū)域)和下丘腦(大腦中控制食欲的一個無意識區(qū)域)最為明顯。
最后,研究人員對人類和老鼠的細胞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FTO基因的過度表達會改變胃饑餓素mRNA(信使核糖核酸,胃饑餓素蛋白的一種模板)的化學構(gòu)成,從而導致胃饑餓素水平增高。而相比于低肥胖風險組志愿者,高肥胖風險組志愿者的血液細胞中的FTO基因表達水平更高,胃饑餓素mRNA也更多。
領導該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蕾切爾·巴特漢姆博士指出,科學家很早就知道FTO基因變異與肥胖密切相關(guān),但具體原因一直不清楚。新研究表明,攜帶兩個FTO基因變異副本的人會吃得更多。“他們不僅胃饑餓素水平會更高,因而更易感到饑餓,而且他們大腦對食物的反應也與常人不一樣。這是一種雙重效應。”她說,“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于肥胖的治療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通過鍛煉或者吃高蛋白食物可以降低胃饑餓素的水平,而一些抑制胃饑餓素的藥物,對那些FTO基因變異的高肥胖風險者會更有效果。”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齡孕婦隊伍逐漸龐大。順應時代需求, 生育治療技術(shù)也在不斷...[詳細]
意見反饋 關(guān)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