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用于研究的免疫檢查點是CTLA-4.基于一項隨機研究顯示改善總生存,2011年,ipilimumab(抗CTLA-4)被批準用于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但是,其所致的嚴重藥物相關毒性發(fā)生率與臨床獲益率相近。因此,研究人員又開始尋找其他既有效又安全的靶點(免疫檢查點)。
PD-1和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D-L1)是負性免疫調節(jié)分子,在介導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PD-L1表達見于人類多種腫瘤細胞,可能在腫瘤局部免疫抑制方面發(fā)揮關鍵性作用。近來,阻斷PD-1和抗PD-L1通路已成為免疫檢查點阻斷的新策略。
抗PD-1藥物nivolumab是一種全人源IgG抗人PD-1的阻斷性單克隆抗體,與PD-1有高親和力,阻斷其與兩個配體(PD-L1、PD-L2)的結合。
2012年《臨床腫瘤學雜志》(J Clin Oncol)刊登了一項針對39例難治性實體瘤患者開展的研究,初步顯示nivolumab具有臨床活性且安全性好。
201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晚期難治性腫瘤患者經nivolumab治療后,客觀有效性不僅發(fā)生迅速,而且持久,甚至在停藥后有效性仍存在。在安全性方面,藥物相關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是17%,而免疫相關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是6%;對免疫相關不良事件進行暴露因素校正后的分析顯示,藥物的毒性作用不隨治療時間延長而累積。
2013年《臨床癌癥研究》(Clin Cancer Res)刊登的一篇文獻顯示,再次使用抗PD-1進行誘導治療可再次使黑色素瘤表現(xiàn)部分緩解。
其他相似的藥物也在研發(fā)中。
Topalian 教授認為,抗PD-1藥物(MK-3475、nivolumab)和抗PD-L1藥物(BMS-936559、MPDL 3280A)在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以及結直腸癌患者的研究中,通過一致的客觀有效率表現(xiàn)出具有臨床活性,從而證實了此通路可以作為癌癥治療的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