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囊尿管留置導尿因為操作簡便,刺激性小,內固定穩(wěn)定,與尿道密合性好,有效保持患者會陰部干燥等優(yōu)點,而在臨床廣泛應用。與此同時,在醫(yī)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患者住院期間獲得性感染的35%~50%,其中75%~80%是由導尿所引起。因此,探討氣囊尿管留置導尿引起尿路感染的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以減少醫(yī)源性尿道感染至關重要。本文簡要介紹氣囊尿管留置伴尿路感染的預防如下。
1 基礎研究
正常情況下,整個尿路是個自潔系統,尿液從腎經輸尿管、膀胱、尿道而排出體外,可以防止細菌逆流,膀胱壁、尿道粘膜具有抗菌功能,可以防止細菌粘附,同時尿液的pH值環(huán)境、男性的前列腺液也有控制細菌生長功能。留置導尿術,可以削弱宿主的防御機制,增加逆行感染的機會,導尿過程對尿路上皮的機械性損傷,破壞其自然防御屏障,促使病原菌的侵入和繁殖。前尿道的病原菌通過損傷粘膜進入深部組織而致感染;在導尿管與尿道粘膜之間空隙有一層薄的尿道分泌物,細菌可在其中繁殖,然后上行而感染膀胱。留置導尿是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大約50%留置導尿患者在2周內出現感染,留置導尿超過1周,尿管表面就會結痂或阻塞,導致感染或尿路結石形成。另外,細菌依附在尿管表面,形成復雜的生物模性結構,可以減弱抗生素的作用。醫(yī)院內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腸桿菌為最重要,約占50%以上,而且是抗藥性強的菌株。其余病原菌為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及克雷白氏桿菌等,都是抗藥性強、毒力大的細菌,易引起菌血癥和敗血癥。
2 留置導尿產生尿道感染的危險因素
2.1 導尿管留置時間過長
留置導尿管原則一般不應超過7 d,此時全身用藥預防感染有效,>7 d則效果不佳。**霞調查發(fā)現當天插尿管發(fā)生尿路感染占4.1%(3例) ,留置導尿管3、7、11 d,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1%(8例)、26%(19例)、72%(52例)。徐敏等報道30例留置導尿患者3、7和10 d菌尿發(fā)生率分別為26.17%、66.17%和93.13%。長期留置尿管>30 d或終生帶管的病人幾乎100 %發(fā)生菌尿。統計我院2005~2007年應用一次性雙腔氣囊尿管留置導尿878人次,≤7 d者尿道感染占48.06%,>7 d者則達90%。以上表明,醫(yī)院泌尿系感染與插管及尿管留置時間有直接關系,且尿管留置時間越長,尿路感染發(fā)生率越高,與國內文獻報道相符。
2.2 引流系統滅菌不可靠或操作不規(guī)范
如果病情需留置導尿,一定要嚴格執(zhí)行操作規(guī)程,選擇滅菌嚴格的尿管和集尿袋,尿管材料對殼垢的形成亦有影響,硅膠管因其表面光滑、壁薄內徑相對粗、尿液流動快、對黏膜刺激及反應小等優(yōu)點不易形成殼垢。導管殼垢形成致導管堵塞,使尿液引流不暢或尿液從尿管旁滲漏是導致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留置導尿過程中,局部尿道粘膜損傷,導尿管可減弱中性白細胞的抗菌功能;鐘秀玲等的資料表明在有導尿或有尿路器械操作的患者中,約有20%~60%的患者有尿路感染,其中80%與導尿有關,20%與尿路器械有關。
2.3 尿道上皮與病原菌之間的依附關系改變
尿管留置,機體抵抗力低下,尿道周圍革蘭氏陰性桿菌繁殖,通過尿道周圍粘膜經導管腔外進入尿道,尤其是女性,尿道周圍有腸道細菌繁殖,約2/3的患者會發(fā)生菌尿。導尿管下端引流銜接處脫落后污染導管內腔和引流袋的污染細菌上行也是導致尿路感染的常見因素。細菌進入尿路后一部分可粘附并包裹在導管表面,大腸埃希氏菌以及許多其它細菌可分泌一種有機膠使細菌能附著于物體表面。再加上患者尿路上的上皮細胞分泌多糖蛋白質及尿鹽共同形成覆蓋導管表面的生物膜,以保護細菌免受尿液流沖刷,并阻礙抗生素對細菌的作用。不規(guī)范的膀胱沖洗也是導致泌尿系統感染的因素之一。
3 留置導尿護理操作要點與感染控制
3.1 留置導尿操作要點
(1)選擇適宜的尿管,對初次留置導尿患者,不宜選擇過粗尿管,成年男性一般選用12~16號尿管,成年女性16~18號為宜。
(2)對醫(yī)護人員要加強院內感染和消毒防范意識,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遵守操作規(guī)程 ,縮短操作時間,動作要輕柔,耐心細致,避免反復多次插入,以免導管機械性損傷尿道黏膜,這是預防尿路感染的關鍵。
(3)對于前列腺肥大的男性患者,留置尿管困難,我們的經驗是,在尿管插入尿道遇到阻力后,切忌反復刺激,此時在尿管內注入消毒石蠟油5~10 ml充滿尿管和后尿道有非常好的效果,病人疼痛明顯者可加丁卡因潤管,可使尿道括約肌充分擴張;如需更換尿管應換稍粗的而不是更細的尿管。
(4)重視醫(yī)護人員雙手的清潔、操作消毒嚴格規(guī)范,手套疑有污染時,應及時更換,避免表皮細菌的帶入,切斷傳播途徑。
3.2 加強插管后的護理
(1)對留置尿管的患者,采用密閉式連續(xù)引流,妥善固定,盡量保證其密閉性,避免輕易分離尿管與集尿袋的接頭及頻繁取尿標本等動作,以減少細菌污染。
(2)導管外面與尿道粘膜之間的潛在間隙是逆行感染的重要途徑,75%左右的女性菌尿癥和25%左右的男性菌尿癥來源于這一途徑,尿道口周圍和導尿管近端每天兩次0.5%碘伏消毒對減少泌尿系感染至關重要,保持尿道口相對無菌及會陰部清潔干燥。最后要進行肛門周圍的消毒,有效減少自身大腸埃希氏菌的繁殖。
(3)保持引流通暢,避免引流管彎曲受壓,防止尿液逆流,集尿袋應保持在膀胱水平以下,傾倒尿液時,集尿袋和排尿管不能與便器接觸并及時傾倒尿液。
(4)保證足夠的液體量,降低腎髓質及乳頭部的高滲狀態(tài),堿化尿液,不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
(5)嚴格掌握更換集尿袋的時間,陳雪峰、汪敏等研究表明,集尿袋每周更換1次為最佳。每次更換集尿袋應消毒接頭處,以無菌操作技術更換,同時密切觀察引出尿液顏色的變化和其他感染征象,及時發(fā)現插管局部有無滲出物以及尿有無混濁現象,盡量縮短留置導管時間,一旦發(fā)現尿液有混濁現象,要及時進行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其藥敏監(jiān)測,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
(6)增加尿量稀釋尿液以沖洗尿路,減少細菌進入尿道的機會。盡量縮短尿管留置的時間,男性尿失禁患者可采用包繞陰莖的外收集器(尿套)接尿。在膀胱充盈時拔管比膀胱空虛時拔管排尿成功率高,故留置尿管患者拔管的最佳時機是膀胱充盈時。
3.3 避免不必要的膀胱沖洗
密閉引流、尿液化驗正常,不做膀胱沖洗。有研究證明膀胱沖洗對菌尿無明顯作用,且因使尿管中尿液逆流或增加導尿管連接口污染機會更易造成尿路感染。膀胱沖洗的應用有使膀胱黏膜受損或化學刺激致增加感染機會或造成化學膀胱炎而加重尿路感染。如必須膀胱沖洗時,要嚴格掌握無菌操作技術,最好放置三腔Foley導尿管,其中一腔為氣囊管向內注入滅菌注射用水5~10 ml。其余二腔,一腔接沖洗裝置,另一腔與集尿袋連接,這樣形成密閉式膀胱沖洗系統,以盡量減少污染。
3.4 尿道感染的護理
(1)對不能自行排尿者應更換尿管,并用敏感抗生素溶液進行膀胱沖洗。
(2)增加液體入量,保證液體平衡并排出足夠尿量,尿量24 h應大于1 500 ml,使尿道得到沖洗,促進細菌及炎性分泌物加速排出。
(3)下腹部有痙攣性疼痛者可給予阿托品、普魯本辛等抗膽堿藥解痙止痛。
(4)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耐心細致講解預防感染的重要性,并說明尿路感染后的一系列癥狀和護理要點,增加病人的常識,增強病人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氣囊尿管留置伴尿路感染的預防 劉俊國)
作為一名從醫(yī)多年的泌尿科醫(yī)生,我見過形形色色的膀胱過度活動癥(OAB)患者...[詳細]
術后并發(fā)癥在外科手術中的高發(fā)生率,使得其預防與處理成為外科醫(yī)生必須關注的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