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不是完人,也不是機器人。因此,人類就有一些難以抗拒的不良心理。如果大家一起來討論,我們就知道某些心理導致的行為有問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就難以擺脫這些心理的掌控。
1破窗效應
無論是人還是物,我們都采取“外貌協(xié)會”的方式來對待。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破窗效應。如果一幢房子有一個破窗沒有及時修補,很快其他窗子也破了,被附近的成人或小孩打破了。同樣,一個地方很趕緊沒有人丟垃圾,那這個地方會一直很趕緊。如果一條街道上有人隨手丟垃圾而不被及時清掃,別人也會“學樣”,結果隨手丟垃圾的人也會越來很多,街道越來越臟。一個穿著骯臟的人會受到別人的輕視,而穿著趕緊的人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在心理學上,那扇沒有及時修補的破窗就是一個“爆破點”,會引來更多的損失。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及時修補各種各樣有形無形的“破窗”,這樣才能截斷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更多損失。
2責任分散效應
在人來人往的公共場合,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人呼救,你會不會伸出援手?在一條偏僻路段,如果有人呼救,你又會不會伸出援手?研究發(fā)現(xiàn),在偏僻路段伸手救人的概率要高得多。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責任分散效應。也就是說,如果有很多人都可以承擔某個責任時,這個責任就被分散了,人群越大,責任越被分散,人們承擔責任的可能性反倒變得更小。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況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3暈輪效應
俗話說:一俊遮百丑。這在交朋友或者戀愛時尤其如此。戀愛中的男女往往迷戀甚至沉溺于對方的外貌,而忽視了對方不適合自己的種種特點(或缺點),結果讓自己傷痕累累。這種效應在心理學上叫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xiàn)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不單單是外貌,可能是某個優(yōu)點),掩蓋了其他特征,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傊瑫炄穗H交往中輪效應是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4習得性無助效應
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于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么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于狗的行為),當狗后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xiàn)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xiàn)出這種狀況,是由于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么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人家境貧寒,或者是在成長過程中遭受重大打擊,也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感,總是逆來順受,任人欺負,悲觀絕望,破罐破摔,等等。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要挖掘他們習得性無助的根源,通過一些積極有效的手段讓他們走出悲觀絕望的境地。
5虛假同感偏差
虛假同感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我們總是高估自己行為的普遍性。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shù)人是一樣的。當遇到與此相沖突的信息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社會知覺。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好把自己的特性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認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際也認為別人好交際。
以前,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有一個木匠帶著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脫掉了。這時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熱著,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給脫掉了。后來孩子被凍死了。可見,如果我們不克服虛假同感偏差,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危害。
6投射效應
與虛假同感偏差類似的是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強加于人的一種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
由于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常常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征。由于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比較正確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與人之間畢竟有差異,不考慮個體差異,胡亂的投射一番,就會出現(xiàn)錯誤。投射效應是一種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辯證地、一分為二地去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應的良方。
7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于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xiàn)象。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沖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經商的;英國人是保守的,美國人是熱情的;農民是質樸的,商人是精細的等等。
克服刻板效應的具體方法是:一是要善于用“眼見之實”去核對“偏聽之辭”,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二是深入到群體中去,與群體中的成員廣泛接觸,并重點加強與群體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員的溝通,不斷地檢索驗證原來刻板印象中與現(xiàn)實相悖的信息,最終克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而獲得準確的認識。
8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人們由于種種原因不去打破現(xiàn)狀,而是繼續(xù)從事不值得的工作或行業(yè)。
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并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斗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后為之而奮斗。“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fā)我們的奮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當然,我們有時也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值得做的事情認為是不值得的事情,這時我們應該認清自己,從所做的事情中挖掘出它的價值。
9慣性思維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只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yǎng)過鳥。”人們會問:“那么,你要一個鳥籠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鳥籠邏輯。
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采取慣性思維。慣性思維的益處是,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快捷地認知和適應周圍世界。然而,過猶不及,如果把慣性思維擴展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就會成為一種刻板思維。
10刺猬效應
刺猬效應來源于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兩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于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后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shù)木嚯x,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在社會實踐中,不少人沒有意識到刺猬效應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地強調朋友或親人之間的親密無間,結果可能導致雙方的“刺傷”,甚至反目成仇。美學上有句名言:距離產生美。事實上,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如果想保持和諧相處,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xù)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專業(yè)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