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Science報道,一項新的科研發(fā)現表明,人們總覺得昏昏欲睡是因為人造光改變了人體的自然晝夜節(jié)律,擾亂了褪黑素的分泌引起的。參與這項研究的受試者在露營生活一周后,體內生物鐘回歸正常狀態(tài),因此科學家提出建議,要盡量遵循正確地作息規(guī)律,多接觸自然光。
我們身體的生物鐘與自然晝夜周期不同步,罪魁禍首就是室內的人工照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幾天的戶外活動能使我們將自身生物鐘調整到與太陽周期一致,減少昏昏欲睡的感覺。相關的研究報告在表在在近期的《當代生物學》雜志上。
為了了解人體生物鐘或晝夜節(jié)律如何與太陽周期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們研究了大腦中的計時機制,特別是我們如何調節(jié)體內褪黑素的分泌。Wright告訴我們令 人昏昏欲睡的褪黑素一般在睡前兩個小時釋放。當我們作息時間處于反常狀態(tài)時,體內的褪黑激素就會失控,例如在夜里開燈會推遲褪黑素的釋放,改變我們的身體 節(jié)律。英國薩里大學的睡眠生理學家Derk-Jan Dijk如是說。但是如果失去所有的人造光,對于已經適應人造光的現代人類有何影響,目前還不明確。
電給了我們自由安排作息的空間--天黑之后只要打開一盞燈,依然能像白天一樣活動。"但是我們也為此付出了代價",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綜合生物學家 Kenneth Wright說。晚睡晚起的人暴露在人造光之下的時間更長,減少了與自然光的接觸,這就意味著,他們的身體沒有得到人類曾經所依賴的來自大自然的暗示。
Wright和他的同事為8名受試者配備了活動跟蹤表,這種裝置攜帶了光強檢測儀和運動傳感器,用以檢測受試者睡眠和蘇醒的時間。第一個星期里,受試者將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時間花在擁有人工照明的建筑內。隨后的24小時里,他們都留在實驗室里,研究人員分時段測試他們唾液中的褪黑激素水平的變化。在第二個星期里,參與研究的受試者被安排生活在科羅拉多洛磯山上,他們在那里露營,沒有電視、手機、甚至手電筒。在這個為期一周的露營生活中,他們所能獲得的光照只能來自太陽和篝火。結束露營后,他們的唾液再次被采樣化驗。
活動跟蹤表記錄的數據顯示,受試者在這兩個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基本上都擁有相同的睡眠時間。但是人造光到自然光的轉變,幾乎將他們的"曝光量"增加了兩倍,這當然也調整了他們的生物鐘。露營之后,受試者的生物鐘周期已經與太陽周期相一致,日落后他們的身體釋放褪黑激素比在人造光條件下提前2個小時,日出后停止釋放。
觀察自然條件下人體節(jié)律變化,是一個研究方式的"突破",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Marie Dumont說:"我覺得我們時常疏忽,我們所獲得的知識大多是從實驗室和人工條件下獲得的",而忘記了我們實際上是大自然的孩子。但是Dumont表 示,有一小部分個體的表現,與實驗結論相悖:露營活動和社交對象,也可能會干擾他的生物鐘。
"當我們把自己置于自然光線下,我們體內節(jié)律與自然晝夜周期表現得相當一致," Wright說。露營結束后,夜貓子們體內晝夜節(jié)律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與早起的人們更加接近。研究人員指出,人工光源施加在夜貓子們身上的影響特別強烈。
這項工作可以為許多夜貓子解除疲勞的困擾。已有研究表明,我們在不太清醒的時候,褪黑素的分泌通常在早晨醒來后兩小時左右結束,"我們醒了,但我們的生物鐘仍然處于睡眠時段,我們就會感到不太舒服," Dijk解釋道。而在露營一周后,被試者的褪黑素分泌在他們醒來之前就已經結束。Wright說褪黑素分泌周期與我們睡眠周期不同步,就是我們早上嗜睡的原因。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發(fā)現,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我們無法不使用電,因此現代人的某些生活習慣令我們疏遠了陽光。Wright建議,在早上,讓充足的陽光進入你的房間,多多接受自然光的沐浴,睡前幾小時,關掉或調暗家里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