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Aalborg醫(yī)院/Aarhu大學醫(yī)院的Jens Brondum Fr?kj?r博士及其同事報告稱,慢性胰腺炎患者大腦內有5個區(qū)域的皮質厚度變薄,并且這些區(qū)域參與了內臟疼痛感的處理。此外,皮質厚度變薄與患者的疼痛日志評分相關,疼痛最嚴重者的MRI提示的皮質厚度最薄。這項研究發(fā)表于《臨床腸胃病學與肝病學》。
研究者對19例慢性胰腺炎成年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進行了評價,患者與健康對照者在年齡和性別特征方面均相似。所有受試者在接受頭顱MRI掃描之前均完成了1周的疼痛日志。
研究所采用的皮質厚度評估方法是高分辨率三維MRI技術,這與其他研究者在評估腸易激綜合征或三叉神經(jīng)病患者的大腦改變時所采用的技術相同。研究者指出,如今憑借這一新技術可以“準確、穩(wěn)健、快速地分析皮質厚度”。
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胰腺炎患者顱內次級體感覺皮質(Rolandic島蓋)、背外側前額皮質(額中回)、外側額皮質(額上回和額下回的眶部)、扣帶回皮質中央?yún)^(qū)和島葉的皮質厚度變薄。
既往研究表明,次級體感覺皮質激活與患者留意或試圖評估疼痛的強度和性質相關;前額皮質是處理內臟疼痛感的中樞,與“疼痛體驗的認知方面”有關;額皮質則接收感覺信號,參與疼痛的處理;中扣帶回皮質與下丘腦相連,導水管周圍灰質被視為是“下行疼痛調節(jié)體系的一部分”;島葉則參與了內臟感覺與運功功能的整合,并且負責將疼痛信號傳遞至額皮質。
相反,患者與對照者在大腦枕中溝區(qū)域的皮質厚度無明顯差異,該區(qū)域沒有參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疼痛處理。
結果還顯示,這5個區(qū)域的皮質變薄與患者的臨床疼痛評分相關,但皮質厚度與可能誘發(fā)胰腺疼痛的因素無關,比如飲酒過量、合并糖尿病、使用阿片類藥物等。此外,有和無持續(xù)性胰腺疼痛的患者在皮質厚度方面也沒有差異。
以上發(fā)現(xiàn)均提示,持續(xù)向大腦發(fā)送疼痛信號導致了神經(jīng)矩陣結構重組,研究表明其他以慢性疼痛為特征的疾病也存在這樣的變化。研究者指出,皮質變薄“可能是持續(xù)的慢性疼痛誘導神經(jīng)可塑性以及大腦內疼痛矩陣的突觸活性增加所致,其中突觸活性增加與對抗感受傷害信號的活性降低有關。”此外,該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采用MRI測量皮質厚度既快捷又簡便,可以作為反應“疼痛體系整體傷害程度和功能障礙”的有效指標之一。
不過,研究者也指出,與胰腺炎相關的其他因素也可能誘導這些腦結構變化。由于該研究沒有將不伴腹痛的胰腺炎患者設為對照組,所以無法解答這個問題。
原文地址:http://portal.elseviermed.cn/107/9023/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lián)合藥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