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世衛(wèi))6月份發(fā)布的最新簡報指出,缺乏鍛煉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據(jù)估算,目前每年全世界因缺乏鍛煉而致死的人數(shù)高達320萬人,近10年間增長迅速。
而在浙江,記者從省國民體質監(jiān)測中心了解到的數(shù)據(jù)是:在最新一次全國群眾體育運動現(xiàn)狀調查中,我省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比例為31.1%,除去學生,這一數(shù)字降為14.9%,盡管兩個數(shù)字都遠遠高于全國水平,但依然顯示浙江人的體育鍛煉還遠遠不夠。
年輕人在鍛煉人群中最缺位
專家:這筆欠賬以后沒法補
在我國,衡量體育鍛煉人群是以是否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為標準,具體為:每周3次及以上,每次30分鐘及以上的中等以上強度運動。一般來說,中等強度運動是指感覺呼吸、心跳有點加快,身體微微有點出汗。
浙江省體育局全民健身室主任安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缺乏鍛煉直接誘使很多慢性疾病的發(fā)生,進而成為健康甚至生命殺手。因而在《中國慢性病防止條例》中,體育部門也被納入其中,要求積極開展群眾體育活動。"
安平介紹道:"浙江的體育鍛煉人群比例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各年齡段的鍛煉人群遠遠不夠。"
在最近一次,即2008年舉行的第三次全國群眾體育運動現(xiàn)狀調查顯示:浙江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比例為31.1%,除去16歲以下學生,這一比例降為 14.9%;男性比例為15.5%,女性為14.3%;20歲到39歲比例為9.6%;40歲到49歲比例為14%;50歲到59歲比例為 16.6%;60歲到69歲比例為21.8%.
"新的一次調查將在明年進行,估計比例會有所提高,但現(xiàn)代人缺乏鍛煉的現(xiàn)狀不會根本改變。"安平說,年輕人往往因為忙著工作,忙著娛樂,在鍛煉人群中嚴重 缺位,"其實,在年輕的時候勤鍛煉,為身體素質和體能搭建一個好的平臺,會為將來的健康帶來極大益處;否則,錯過了這個最佳的鍛煉階段,就是給健康留下了 隱患。老了再練,絕對事倍功半,甚至有些老人因為練得過猛,對身體造成傷害。"
你該怎么動?
世衛(wèi)開出運動處方
5~17歲的兒童青少年應每天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到高強度身體活動,包括休閑時間的活動、交通往來(如步行或騎自行車)、家務勞動、玩耍、游戲或有計劃的鍛煉等。平時應以有氧活動為主,每周至少進行3次高強度身體活動,包括強壯肌肉和骨骼的活動等。
18~64歲的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每周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有氧活動每次至少持續(xù)10分鐘。每周至少應有2天進行強壯肌肉的活動。
65歲以上的老年人應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每周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顒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完成所建議身體活動量的老人,應在能力和條件允許范圍內盡量多活動。
最低標準:每周150分鐘有氧運動
親,你達標了嗎
世界衛(wèi)生組織(世衛(wèi))6月份發(fā)布的最新簡報指出,缺乏鍛煉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據(jù)估算,目前每年全世界因缺乏鍛煉而致死的人數(shù)高達320萬人,近10年間增長迅速。為此,世衛(wèi)呼吁各國衛(wèi)計委門給予重視,號召人們加強體育鍛煉,并提出了"體育鍛煉讓生命更有價值"的口號。
世衛(wèi)官員菲利普·德蘇托·巴雷特指出:缺乏鍛煉主要是指不能保證最低限度的體育鍛煉,即成人每周150分鐘的適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劇烈有氧運動,也可兩者結合達到相同水平。缺乏鍛煉對健康的不良影響十分長久,例如引發(fā)肥胖、心腦血管疾病、亞健康等。
各國居民缺乏鍛煉的原因有多個方面。首先,缺乏必要的鍛煉環(huán)境,例如居住擁擠,缺少公園和運動場所等。其次,一些人不清楚運動帶來的諸多好處,不知道如何進行合適的鍛煉。再次,很多人雖然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但缺少動力,難以堅持。最后,亞洲等一些地區(qū)的經(jīng)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體力勞動(如農(nóng)業(yè)和礦業(yè)),這也減少了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機會。
世衛(wèi)為此專門制訂了《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
面對世衛(wèi)的這則最新發(fā)布,不少網(wǎng)友感嘆:"別說一周150分鐘了,一年150分鐘也木有啊。"也有人慶幸:"幸虧沒買車,上下班還能走個十來分鐘,否則更完蛋了。"更有人直呼:"怕死的,就堅持鍛煉吧。"
親,問問自己:你的運動量達標了嗎?
醫(yī)師節(jié)本身是好的,希望不要成為形式,更成為醫(yī)生的一種負擔,各地醫(yī)院為了迎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