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y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然而,這個戰(zhàn)勝了瘧疾的老人說自己已經(jīng)“老化了”,是否得獎已經(jīng)“無所謂”,也不在意是不是“三無教授”:“我是搞醫(yī)藥衛(wèi)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wù),最后藥做出來了,就是一個挺欣慰的事。”
多年的諾獎期盼,終于在此刻實現(xiàn),國人確實有值得興高采烈的理由。然而相比較而言,個中人卻顯得淡然?;蛟S正是其看淡了一切,才使得自己有超然于外的時間潛心研究,并最終取得了惠及世人的成果。從這一點來說,屠呦呦的淡定并不是矯情,而是一種思想境界的延伸,一種個體素養(yǎng)的延續(xù)。
科學成果的獲得來之不易,尤其需要科技研究者有“獻身精神”:不但應(yīng)有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的職業(yè)素養(yǎng),更要做到始終堅持如一,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守。在老一輩的科學家中,擁有這種品質(zhì)與情懷者可謂眾多。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了科學家最應(yīng)有的基本素養(yǎng),那便是淡看名利、潛心研究與長期堅持。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者的職業(yè)風范更值得尊重。在科學的高峰上,最終的成功者往往只是少數(shù)。屠呦呦以成就鑄就了傳奇,也因堅守而成為榜樣。淡看名利的屠呦呦注解了科學精神,其獲諾獎既是對自身成就的承認,也是對千千萬萬屠呦呦式的科學家群體的褒獎,更是對堅守科學精神的推崇。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意見反饋 關(guān)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