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科醫(yī)學進展 > 趙立平解讀腸道菌群的致病作用
日前,趙立平教授受邀在《Nature Review of Microbiology》雜志上發(fā)表綜述性文章,論述了腸道菌群作為致病因素在肥胖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該問題的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的趙立平教授在復雜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技術和統(tǒng)計計算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創(chuàng)新性工作,并通過多年研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基因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決定人體健康,目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分析人的基因組成與疾病易感性和藥物敏感性的關系上。但是在人體內發(fā)揮作用、影響我們生老病死的不僅有人的基因,還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的基因。
人體內有兩個基因組,一個是從父母那里遺傳來的人基因組,編碼大約2.5萬個基因;另一個則是出生以后才進入人體、特別是腸道內的多達1000多種的共生微生物,其遺傳信息的總和叫"微生物組",也可稱為"元基因組",它們所編碼的基因有100萬個以上。兩個基因組相互協(xié)調、和諧一致,保證了人體的健康。因此,在研究基因與人體健康關系時,一定不能忽略共生微生物基因的研究。
在這篇述評文章中,趙立平教授借用研究傳染病致病因素的"科赫法則"作為理論框架,對涉及到菌群與肥胖關系的研究論文進行了對比、歸納和整理分析,提出了腸道菌群是肥胖病發(fā)生必須經過的"哨卡"的觀點,特別指出:腸道菌群中的一些內毒素產生菌是肥胖的致病菌,而肥胖可以被看作是這類腸道細菌引起的疾病。
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證實這個觀點,他提出了通過:
1)全微生物組關聯(lián)分析尋找關鍵細菌種類;
2)分離出這些功能菌,在無菌動物模型中復制疾病以及,
3)闡明從肥胖致病菌到疾病各種癥狀的出現之間的分子機制。
這樣三者合一,探究腸道細菌在肥胖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策略。
這種策略也可以應用于腸道菌群與其它慢性病的關系研究,這對于深入認識人體慢性病的發(fā)病機制,開發(fā)新的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的新技術、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延伸閱讀:
中國學者發(fā)現節(jié)食優(yōu)化菌群可延長壽命
日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yǎng)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小鼠研究中探討了終身節(jié)食對于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證實節(jié)食能夠幫助動物建立起結構平衡的腸道微生物群結構體系,減少腸道中的抗原量而使得宿主受益。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在7月16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通過減少食物攝入量限制熱量的攝入已知可以在很多動物模型里延長壽命。腸道菌群在宿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腸道菌群的組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膳食的影響。趙立平等人讓小鼠終身節(jié)食,并分析了它們的菌群結構隨著年齡的變化。這個研究團隊報道說,有些特定的細菌種類,例如乳酸桿菌屬的細菌與壽命呈正相關,可以被節(jié)食顯著富集起來,而節(jié)食減少了與壽命呈負相關的細菌的數量。在菌群發(fā)生這些變化的同時,血液中的內毒素結合蛋白-一種炎癥的指標-也顯著下降,提示我們節(jié)食的健康效應之一可能是減少了來自腸道菌群的抗原引起的炎癥。
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明這些腸道菌群的結構變化延長壽命的機制,也需要進一步確認是否可以用腸道菌群作為生物標示物來開發(fā)可以抗衰老的膳食干預方法。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障礙,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特征,伴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