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此條對咽苦的論述甚為確切,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膽液屬堿性味苦,膽汁返流至胃,甚至返流至食管,常隨胃氣上逆而出現(xiàn)嘔苦、咽苦或口苦,三種程度不同但性質相似,屬于膽汁不循常道的表現(xiàn)。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消化系統(tǒng)胃與膽腑的生理特性均以下行為順,和降為貴。若由飲食不當,情志不暢等因素,導致胃失和降,肝膽失疏,這些都可能使膽汁返流,隨胃氣上逆而出現(xiàn)這些癥狀。
咽苦的患者,若經胃鏡檢視,大部分胃中可見膽汁返流?,F(xiàn)代醫(yī)學也證實膽汁返流是促成胃部慢性炎癥和潰瘍的病因之一,如果膽汁返流持續(xù)不解則胃部病變將越來越重。故咽苦一癥對胃病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臨床上解決咽苦也成為治療胃炎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1.治療原則
對于膽汁返流,在治法上可以采用疏肝膽,降胃氣。疏肝膽之氣,調暢其氣機;降胃逆之氣,復腸胃通降,疏與降以治氣為法,疏是為更好的降,降也是為更好的疏,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由于肝膽與胃密切相關,疏泄肝膽的藥物,一般兼有和胃的功用,理氣和胃的藥物,也每多有疏利肝膽的作用。
2.所用藥物
陳皮、半夏、柿蒂、丁香、旋復花、代赭石等藥物,可以和降胃氣,增進食管和胃的蠕動功能,有利于改善食管和胃的膽汁返流情況。柴胡、郁金、佛手、麥芽、青皮、枳殼、茵陳等藥物,可改善膽道功能障礙,促進膽液分泌和排出。炒雞內金、烏梅、白芍、木瓜等藥物,可適當增加胃酸的分泌,有利于中和返流的堿性膽汁。白芍、山藥、白及、大棗、甘草等藥物,可以保護胃黏膜,提高胃黏膜屏障作用。如果因瘀血郁積而使膽汁下行不暢者,可加丹參、三棱、莪術、王不留行、大黃等行瘀通利之品。
3.臨床心得
⑴ 對于咽苦這一癥狀,我們可能常想到的是肝膽濕熱引起的,常用梔子、龍膽草、黃連等苦寒的藥物清泄?jié)駸?,雖然咽苦暫時可以緩解,但停藥后旋而復現(xiàn),所以我們可以換個思路,通過疏利肝膽,和胃降氣來治療膽汁返流引起的咽苦。
⑵ 膽汁返流至賁門、食管下端,使局部黏膜組織酸堿性質改變,引起胸骨后劍突部出現(xiàn)嘈雜、煩熱不適癥狀,故遇到此類癥狀,大致可以推測其病理變化,雖然沒有遇到咽苦此類癥狀,但可以據(jù)證參用疏利肝膽,和胃降氣法治療。
多原發(fā)肺癌(MPLC)是指同一個體,一側或雙側肺內不同的部位,同時或先后發(fā)...[詳細]
目前,針對寡轉移病灶手術切除的研究較多,而在同一情況下涉及原發(fā)病灶手術切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