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原行思禪師的參禪三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影像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菜鳥入門,初學乍練,還懷著對這門手藝的好奇與新鮮,生活的邏輯尚未融入學問,以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個征象對應一個病癥,或幾個征象鎖定一個病變,并對這些征象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xiàn)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征象與現(xiàn)實產生了懷疑。
影像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痛定思痛,征象的面具后隱藏著太多的潛規(guī)則,長毛刺的不一定是肺癌,界清不熱的也未必不是膿腫,假作真時真亦假,一切如霧里看花,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們在現(xiàn)實里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于是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xiàn)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影像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是一種哲學層面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知識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影像、病理、臨床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影像作為一種手段,能做什么,做不得什么,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種內涵了。不再糾結于征象與結果,拿起該拿的,放下執(zhí)著的,驀然回首,真理卻在燈火闌珊處,征象還是有用的,結果不是那么重要的,溫和從容,歲月靜好……
醫(yī)師節(jié)本身是好的,希望不要成為形式,更成為醫(yī)生的一種負擔,各地醫(yī)院為了迎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