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掀起的熱潮正在席卷全球,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基因編輯應該向何處發(fā)展?是否應該暫緩甚至禁止?是否會導致“定制嬰兒”?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fā)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于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熱潮的主要動力是被業(yè)界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技術,這種強大的技術可快速而且高效地對包括**、卵子在內的***細胞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
新技術精度高、成本低,而且操作簡單,讓基因編輯的“門檻”大幅降低。
從理論上講,基因編輯可改變特定的遺傳性狀,因而可用來改造胎兒,讓他們不再攜帶家族遺傳的缺陷基因或致病基因。但正如《自然》雜志的一篇社論所言,許多人擔心“對生殖細胞的基因治療也許會超出原先的范圍,不只是消除會致死或讓人嚴重虛弱的遺傳性疾病,而是逐漸滲透到消除殘疾和小毛病,甚至能夠改變外在容貌,進行各種強化——最終導向‘定制嬰兒’”.
在這種情況下,對基因編輯研究定“規(guī)矩”被迅速提上日程,12月1日至3日在華盛頓召開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就提供了一個圍繞該議題進行公開辯論的平臺。該會議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yī)學院、中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共同舉辦,來自世界2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余名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就基因編輯技術展開熱烈討論,涉及該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未來的應用和風險,相關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以及國際和國家管理規(guī)則和原則等十多個議題。
中科院在會后發(fā)布的新聞稿中說:“會議討論的最大焦點是,國際科技界是否可以發(fā)展有醫(yī)學用途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還是應采取措施禁止發(fā)展該項技術。與會的多數(shù)學者和專家認為,盡管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給人類遺傳基因資源帶來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但是鑒于該技術將帶給人類治療諸多遺傳疾病的巨大潛力和好處,理應在規(guī)范的前提下,謹慎發(fā)展和完善該技術和開展相關基礎研究工作。”
峰會的聲明認為,對早期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研究是有必要的,而且應該繼續(xù)進行下去,但前提條件是,被修改的細胞不得用于懷孕目的。此外,由于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目前尚未有生殖細胞編輯技術達到醫(yī)療標準,因此現(xiàn)在就把該技術投入臨床使用的做法“不負責任”.聲明還說:“隨著科學知識的進步和社會認識的發(fā)展,對生殖細胞編輯技術的臨床應用應定期重新評估。”
峰會的聲明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只是一個建議。但毫無疑問,它的意義是里程碑式的,不僅劃出了開展基因編輯研究不能觸碰的“紅線”,也澄清了人們的一些認識誤區(qū),為今后的技術研究與發(fā)展設定了總體框架。
比如今年早些時候,中國中山大學黃軍就等人宣布,首次利用CRISPR技術成功修改人類胚胎的一個基因,該基因上的突變會導致地中海貧血癥。盡管黃軍就使用的是醫(yī)院丟棄的異常胚胎,而且沒有活性,但這一消息仍在國內外引發(fā)了巨大爭議乃至嚴厲批評,一些人由此呼吁暫緩甚至禁止基因編輯研究。但根據(jù)此次峰會聲明界定的研究范圍,黃軍就的工作在倫理上完全可以接受。
峰會組委會主席、諾貝爾獎獲得者、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戴維·巴爾的摩在宣讀上述聲明時解釋道:“(基因編輯)應該暫緩或禁止嗎?我想聲明就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對這兩個詞都不想用,也沒有使用。我們認為,這份被期待已久的聲明是適合當前情況的聲明。”
事實上,正如任何技術一樣,基因編輯技術本身并無善惡,用于治病救人是善,但如果用于“定制嬰兒”那就是惡。必須要強調的是,雖然對“定制嬰兒”的擔憂已經(jīng)存在約一個世紀,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科幻小說里描繪的“定制嬰兒”依然只會是科幻。
美國埃默里大學倫理學中心主任保羅·沃爾普在一份聲明中說,必須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方面糾正認識誤區(qū)。當前對基因編輯用途的主要考慮是,修正致病突變與預防出生缺陷,而不是“定制嬰兒”.現(xiàn)在對涉及智力、音樂才能或數(shù)學能力等復雜遺傳特性的認識還是初步的,沒有人知道如何去制造一個聰明伶俐的嬰兒。
但沃爾普也指出,如果認為人們不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嘗試這一點,也是“天真的”.隨著人們對遺傳學的認識與日俱增,對遺傳干預的安全性更加確定,那么“道德衡量”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也將會發(fā)生改變。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xù)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專業(yè)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