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腫瘤科醫(yī)學進展 > 內鏡治療隆起型早期胃癌1例
病例簡介
入院病情摘要
患者男性,57歲,因“外院胃鏡發(fā)現(xiàn)胃底隆起1個月”入我院行進一步診治?;颊?個余月前因上腹不適于當?shù)匦形哥R檢查發(fā)現(xiàn)胃底隆起,活檢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入院查腫瘤標記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和CA125]在內的各項生化指標均未見異常。
治療
患者接受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治療,術中于胃底見一山田Ⅳ型隆起**肉,體積約25mm×18mm×12mm,表面發(fā)紅,細微結構紊亂(圖1),行EMR切除、氬離子血漿凝固術(APC)及鈦夾夾閉止血治療。病理結果回報:(胃底息肉連切4塊)中低分化管狀腺癌,部分呈**狀腺癌(圖2),癌組織侵至黏膜下層;標本基底側切緣可見癌組織。隨后患者接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術中于胃底見橢圓形潰瘍,大小約6mm×5mm,底平坦,覆厚白苔(圖3),內鏡電子分光圖像處理(FICE)技術觀察潰瘍邊緣黏膜細微結構紊亂(圖4),未見鈦夾殘留,病變追加ESD,病變整塊切除(圖5)。
病理結果回報:(ESD標本連切5塊)早期胃癌,管狀腺癌,光鏡下癌組織范圍約為2mm×4mm,癌組織侵及至黏膜下層(圖6),距標本基底側切緣最近約1mm,距標本側切緣最近約2.5mm;可見組織壞死及肉芽組織形成。
隨訪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3個月復查胃鏡,示胃底可見長約8mm的白色疤痕(圖7)。
活檢病理回報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fā)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