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48歲。周身皮膚瘙癢,抓后起大小不一紅色條狀團塊,時起時消,無定時發(fā)作月余。其間服息斯敏、氯雷他定、特非那丁、賽庚定、維生素C,外用爐甘石洗劑、皮炎平、膚樂乳膏、膚輕松軟膏等,當時皮疹有時消退,但過后仍如前狀,癢感不減。患者述其近些天來時常急躁易怒,頭痛頭脹,口苦口渴,耳鳴目赤,小便色黃,血壓正常。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shù)。
診斷:蕁麻疹。
辨證:肝胃熱盛,蘊于肌膚,兼感風侵所發(fā)。
治則:清瀉肝胃之熱,佐以疏風止癢。
處方: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9克,夏枯草9克,生地黃30克,牡丹皮10克,車前子10克,通草5克,黃連10克,知母12克,白鮮皮12克,浮萍6克,蟬蛻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二診:服藥6劑后急躁易怒、頭痛頭脹、口苦口渴、耳鳴目赤癥狀消失大半,小便正常,癢感大減,皮損發(fā)生次數(shù)明顯減少,即使搔抓皮損顏色由原來潮紅轉淡紅。原方去車前子、通草,生地黃易為15克,黃連、知母減為6克,續(xù)服6劑后,癢感消失,皮疹未再反復,諸癥獲愈。
本例蕁麻疹,始用數(shù)種西藥內(nèi)服外用,皮損仍時起時消,反復再現(xiàn),癢感劇烈。據(jù)其急躁易怒、口苦口渴、頭痛頭脹、耳鳴目赤、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shù)等癥狀,辨為肝胃熱盛,復受風侵所發(fā)。取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夏枯草清瀉肝經(jīng)之熱;車前子、通草、甘草導熱下行;黃連、生地黃、知母清胃瀉熱;白鮮皮、浮萍、蟬蛻疏風止癢。藥癥相符,而收效顯著。
多原發(fā)肺癌(MPLC)是指同一個體,一側或雙側肺內(nèi)不同的部位,同時或先后發(fā)...[詳細]
目前,針對寡轉移病灶手術切除的研究較多,而在同一情況下涉及原發(fā)病灶手術切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