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動脈瓣狹窄球囊成形術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肺動脈瓣狹窄 (ICD-10:Q22.1/I09.801 /I37.0)
行經(jīng)皮肺動脈瓣球囊成形術(ICD-9-CM-3:35.9603)。
(二)診斷依據(jù)。
根據(jù)《臨床診療指南-心血管外科學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病史:可無癥狀;也可有活動后呼吸困難、心悸、暈厥甚至猝死等。
2.體征:胸骨左緣第2-3肋間粗糙的收縮期噴射樣雜音等。
3.輔助檢查:心電圖,胸部X線平片,超聲心動圖等。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jù)。
根據(jù)《臨床技術操作規(guī)范-心血管外科學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經(jīng)皮肺動脈瓣球囊成形術。
(四)標準住院日≤5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Q22.1/I09.801/I37.0肺動脈瓣狹窄疾病編碼。
2.有適應癥,無禁忌證。
3.年齡大于2歲或體重大于12千克。
4.40mmHg≤肺動脈瓣跨瓣壓差≤100mmHg。
5.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術前評估)≤2天。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
(2)肝功能、腎功能,血電解質(zhì),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電圖、胸部X線平片、超聲心動圖。
2.根據(jù)情況可選擇的檢查項目:如心肌酶、大便常規(guī)、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肺功能檢查等。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1.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wèi)醫(yī)發(fā)〔2004〕285號)選擇用藥。可以考慮使用第一、二代頭孢菌素。
2.預防性用抗菌藥物,時間為術前0.5小時,手術超過3小時加用1次抗菌藥物;總預防性用藥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小時。
(八)手術日一般在入院3天內(nèi)。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成人和能配合的兒童)或全身麻醉(不能配合的兒童)。
2.手術器械:用于肺動脈瓣球囊成形術的球囊導管及其它輔助導管、導絲等。
3.術中用藥:麻醉常規(guī)用藥。
4.術中影像學監(jiān)測。
(九)術后住院恢復≤2天。
1.術后回普通病房。
2.觀察生命體征、穿刺部位情況及下肢血液循環(huán)情況等。
3.必須復查的檢查項目:血常規(guī)、血電解質(zhì)、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胸部X線平片、超聲心動圖。
(十)出院標準。
1.患者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完成復查項目。
2.穿刺部位無出血或感染。
3.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并發(fā)癥。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等造成住院日延長和費用增加。
2.手術耗材的選擇:由于病情不同,使用不同的球囊導管和耗材,導致住院費用存在差異。
3.患兒入院時已發(fā)生嚴重的肺部感染、心功能不良,需進行積極對癥治療和檢查,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增加住院費用等。
4.醫(yī)師認可的變異原因分析。
5.其他患者方面的原因等。
二、肺動脈瓣狹窄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肺動脈瓣狹窄(ICD-10:Q22.1/I09.801/I37.0)
行經(jīng)皮肺動脈瓣球囊成形術(ICD-9-CM-3:35.9603)。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5天
點擊下載:肺動脈瓣狹窄臨床路徑表單
免費下載:肺動脈瓣狹窄臨床路徑
多原發(fā)肺癌(MPLC)是指同一個體,一側(cè)或雙側(cè)肺內(nèi)不同的部位,同時或先后發(fā)...[詳細]
目前,針對寡轉(zhuǎn)移病灶手術切除的研究較多,而在同一情況下涉及原發(fā)病灶手術切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