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來自加拿大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房顫患者在接受華法林抗凝治療后,第一個月內缺血性卒中風險反而升高,但此后卒中風險逐漸降低至基線水平以下。
據研究者介紹,在著名的ROCKET AF和ARISTOTLE研究中,接受新型口服抗凝劑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治療的房顫患者在過渡至華法林治療后,卒中風險也升高。主要研究者Laurent Azoulay認為,“如該研究結果被證實,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過渡抗凝治療可能是將卒中風險最小化的有效途徑”.但他強調,“這種過渡抗凝策略需要根據患者情況個體化實施,以確保獲益總能大于風險。”在過渡治療后啟用華法林最初一段時間內,需密切觀察。
研究者利用英國臨床事件研究數據庫鏈,納入70 766例房顫患者開展巢式病例對照研究,每例卒中患者最多與10例對照受試者隨機匹配。平均隨訪4年期間,5519例受試者發(fā)生缺血性卒中。
研究者發(fā)現(xiàn),房顫患者在啟用華法林治療第1個月內,卒中風險較未用華法林者增加71%(RR=1.71,2.1% 與 1.3%);但此后卒中風險顯著降低:治療31——90 d內卒中風險降低50%(0.5%與1%,RR=0.50),治療3個月后卒中風險降低45%(11.1%與18.4%,RR=0.55)。研究者指出,在啟用華法林治療首周,房顫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風險最高,治療第3 d時卒中風險較對照受試者增加1.33倍。
研究者認為,華法林治療早期可能會出現(xiàn)短暫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因為華法林在阻斷各種血栓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同時也阻斷蛋白C和蛋白S等內源性抗凝蛋白。研究者還猜測,華法林短期治療不能達到抗凝效果,其抗凝作用需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xiàn)。
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醫(yī)學院Ralph L Sacco也同意這兩種推測。他指出,華法林需要以小劑量啟用,且高危患者常需同時用其他藥物,因此華法林治療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抗凝治療目標范圍。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lián)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