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肌無力-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高唯一》內容預覽
(專家課件預覽:點擊下圖可進行全文預覽)
《重癥肌無力-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高唯一》內容簡介
重癥肌無力
定義:是抗體介導為主的,神經肌肉接頭處乙酰膽堿受體損傷為病理基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點為肌肉的易疲勞性,此種力弱可以被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劑所改善。
重癥肌無力的研究歷史
**內經開始有記載,屬“痿癥”
1672年,ThomasWillis首次作為獨立疾病的描述。
1877年,Wilks提出本病無腦干受累,并由Erb(1878)和Goldflam(1893)經解剖學證實。當時稱為Erb-Goldflam病。
1960年,Simpson提出MG的免疫學發(fā)病機制,損害部位位于突出后膜的乙酰膽堿受體。
1973年,Patrick利用乙酰膽堿受體制成動物的實驗性變態(tài)反應性MG,并開始測定乙酰膽堿受體抗體。
1973年,Drachman證實在MG病人突觸后膜功能性乙酰膽堿受體數目減少。
MG流行病學:
歐美發(fā)病率5-12.5/10萬人,患病率50/10萬人。
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40歲以前發(fā)病者,女性顯著多于男性,約3:1。40歲以后發(fā)病者,男性居多,其中伴有胸腺瘤的比例較高。
我國及日本,兒童發(fā)病率高于歐美,占總數的15-20%。
很少發(fā)現家族性患者。
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MG是人類疾病中研究的最清楚的自身免疫病,抗原為乙酰膽堿受體(AchR),致病性抗體為乙酰膽堿受體抗體(AchRAb),靶器官為乙酰膽堿受體。
神經肌肉接頭
突觸前膜:內含突觸囊泡,每個囊泡內含1萬個Ach分子。
突觸間隙:20-70nm寬,內含乙酰膽堿酯酶。
突觸后膜:
乙酰膽堿受體:跨膜糖蛋白,5個亞單位組成,一個受體能結合2個Ach分子。結合后通道開放,引起鈉內流和鉀外流。
乙酰膽堿受體抗體
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AchRAb影響AchR功能的可能機制
1與受體結合影響慢通道的開放時間。
2封閉抗體的作用10-88%的MG患者血清中發(fā)現有封閉抗體,阻斷Ach與AchR的結合,是產生癥狀的因素之一,但非主要因素。
3加速了AchR的降解MG患者AchR的降解速度明顯高于正常人。
點擊下載完整版: http://ziyuan.iiyi.com/source/down/2389564.html
鎮(zhèn)痛效應強,而對呼吸無明顯的抑制作用。適用于術中需要保留自主呼吸的腦干手術...[詳細]
支原體是一群能自行**能在無活細胞培養(yǎng)基中生長,體積小,結構簡單的原核細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