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血液科 內(nèi)容預覽:
(點擊下圖可對專家課件進行全文預覽)
DIC的定義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一種發(fā)生于多種疾病或特殊病理狀態(tài)下,人體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而引起中小血管內(nèi)彌漫性微血栓形成及繼發(fā)性纖溶亢進的綜合征。
由于DIC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水平消耗性減少,也稱之為“消耗性凝血病”或“消耗性血栓出血性疾病”。
DIC的診斷標準
根據(jù)1994年武漢全國出血與血栓學術討論會擬訂以下標準:
1. 臨床表現(xiàn)
2. 實驗室指標
臨床表現(xiàn)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礎疾病。
2、有下列兩項以上的臨床表現(xiàn)
多發(fā)性出血傾向。
不易用原發(fā)病解釋的微循環(huán)衰竭或休克。
多發(fā)性微血管栓塞的癥狀、體征,如皮膚、皮下、粘膜栓塞壞死及早期出現(xiàn)的腎、肺、腦等臟器功能不全。
抗凝治療有效。
實驗室主要標準
同時有以下三項以上異常
1. Plt.<100?109/L或進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血小板<50?109/L)或有2項以上血小板活化產(chǎn)物升高(?-TG, PF4, TXB2,GMP-140)。
2. 血漿Fibrinogen含量<1.5g/L(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1.8g/L,肝病<1.0g/L),或進行性下降,或>4g/L。
3. 3P(+)或血漿FDP>20mg/L(肝病FDP>60mg/L),或D-Dimer升高。
實驗室主要標準(續(xù))
4. PT時間縮短或延長3s以上或呈動態(tài)變化(肝病時PT延長5s以上)。
5. 周圍血破碎RBC > 2%。
對疑難病例、需另查:
1. Plasminogen含量及活性降低。
2. AT-III含量及活性降低(不適用于肝?。?。
3. 血漿因子VIII:C活性<50%(肝病須具備)。
DIC實驗室診斷最低標準
(適于基層醫(yī)院)
同時有下列三項以上異常
1. 血小板<100?109/L或進行性下降。
2. 血漿Fibrinogen含量<1.5g/L或進行性下降。
3. 3P陽性或血漿FDP>20mg/L。
4. PT縮短或延長3s以上或呈動態(tài)變化 。
5. 周圍血破碎紅細胞>2%。
附:白血病合并DIC的實驗室標準
1. 血小板計數(shù)低于50?109/L或進行性下降,或有2項以上血漿血小板活化產(chǎn)物升高:? ?-TG;? PF4;? TXB2;? GMP-140。
2. 血漿Fibrinogen含量<1.8g/L或進行性下降。
3. 3P陽性或血漿FDP>20mg/L或D-Dimer水平升高。
4. PT縮短或延長3s以上或呈動態(tài)變化。
5. Plasminogen含量及活性降低。
近代研究證實,乳酸林格氏液作為平衡液輸入可激活PMN,使機體產(chǎn)生炎癥反應,...[詳細]
急性中毒發(fā)病急驟、病情變化迅速、發(fā)展快。群體中毒,傷害人群多。具有關部門統(tǒng)...[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