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2歲,農(nóng)民,以“發(fā)熱、頭痛4天”為主訴于2005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4天前始出現(xiàn)寒戰(zhàn)、高熱、體溫波動在39℃—40℃之間,四肢酸痛,劇烈頭痛伴惡心、嘔吐,患者既往身體健康,
查體:T39℃,P:98次/分,R:22次/分,BP130/80mg,神清、精神差、顏面潮紅、結膜充血,耳后及腋窩可觸及多個大小約2—4cm腫大淋巴結,胸腹部及軀干、四肢均可見大小約3—5mm斑丘疹,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鑼音,心律98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時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肝肋下未觸及,脾肋下一指,雙腎區(qū)叩擊痛(一)。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示W(wǎng)BC 8.2×109/L Ly0.177, MO 0.054 GR 0.769 RBC 3.84×10¹²/L HGB127g/L,PLT129×109 /L,ESR15mm/h。
肝功能正常,腎功能正常,肥達氏反應(一)。
尿PR(艸),白細胞6個/HP,紅細胞5個/HP。
輔助檢查:胸片示兩肺紋理增粗,彩超示脾臟輕度腫大,
患者所住村莊有類似病例發(fā)生?;颊呓o予頭孢哌酮治療,劇烈頭痛給予止痛劑和鎮(zhèn)靜劑,對癥及支持治療患者住院6天后體溫降至正常,皮疹于入院8天后漸消退出院。
請問:現(xiàn)患者考慮診斷什么疾?。?,需與哪些疾病鑒別?還需做何種輔助檢查?
網(wǎng)友泰前居士:
診斷:恙蟲病
鑒別:流行性出血熱,單核細胞增多癥,其他立克次體?。餍行园哒顐哒顐龋?br />
其他檢查:外斐試驗,尋找焦痂,補體結合試驗
網(wǎng)友lihuihennan:
考慮診斷:恙蟲病。
需與下列疾病鑒別:1鉤端螺旋體病。2流行性出血熱。3流行性斑疹傷寒。4傷寒。
還需作:外裴試驗,補結試驗,分子生物學檢查。
網(wǎng)友如意
該病我診斷為:1.恙蟲病 2.鑒別診斷應與斑疹傷寒,敗血癥,絲蟲病相鑒別。3.實驗室檢查:外斐氏反應:一變形桿菌OXk與病人血清作凝集試驗,效價1:80~1:160陽性時有診斷意義
網(wǎng)友卷毛qq:
診斷:恙蟲病
輔助檢查:
(一)血尿常規(guī)
白細胞計數(shù)減少或正常,有并發(fā)癥時則增多。半數(shù)患者的尿中有蛋白質,偶見紅、白細胞及管型。
(二)血清免疫學試驗
1.外斐試驗 2.補結試驗 3.免疫熒光試驗 4.動物接種
(三)分子生物學檢查
已建立了用PCR檢測恙蟲病立克次體Sta58主要抗原基因片段的方法,具有靈敏度高和特異性強的優(yōu)點,但一般實驗室難以開展此項檢查。
鑒別診斷:恙蟲病需與其他立克次體病、傷寒、鉤端螺旋體病等區(qū)別。還要注意混合感染的病例,如恙蟲病合并傷寒、恙蟲病合并鉤端螺旋體病等。
網(wǎng)友nyz_g:
診斷:恙蟲病
診斷依據(jù):1、發(fā)熱頭痛4天。
2、發(fā)熱為稽留熱,全身軀干皮膚皮疹,劇烈頭痛及脾臟腫大,耳后及腋窩可觸及多個大小約2—4cm腫大淋巴結。
3、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中性粒分類略高。尿中紅細胞、白細胞增多。
鑒別診斷:
1.傷寒:多夏秋發(fā)病,頭痛,全身疼痛較輕,皮疹出現(xiàn)晚,肥大氏反應陽性,此患者不符,可排除。
2.斑疹傷寒:表現(xiàn)類似,但多無淋巴結腫大,可行外菲氏反應鑒別。
3.流行性出血熱:也可出現(xiàn)頭痛,發(fā)熱,顏面潮紅及尿蛋白增多,紅細胞增多,尿蛋白多在+++~++++之間,血小板減少,此患者血液檢查及尿蛋白量不符,可排除。
4.鉤體病:多有疫水接觸史,病程過程中可出現(xiàn)黃疸,蛋白尿、血尿,肝脾可腫大,此患者表現(xiàn)脾大,無肝臟腫大,無黃疸,不支持。
進一步詢問患者有無叢林行走病史,有無疫水接觸史,補體結合試驗,可靜脈應用青霉素鑒別鉤體病。
網(wǎng)友亞諾:
診斷:立克次體感染(恙蟲???流行性斑疹傷寒?)
依據(jù):
1、附近村莊有發(fā)病。
2、表現(xiàn)為發(fā)熱、皮疹、淺表淋巴結腫大、脾腫大。
3、白細胞正常。
疑點:
1、斑疹傷寒少見淋巴結腫大。
2、而考慮恙蟲病卻未見特征性焦痂或皮膚潰瘍。
3、立克次體感染氯霉素、四環(huán)素、土霉素、強力霉素等才具特效,而本病人使用頭孢類抗菌素居然能有效,實在想不通。
可查外斐氏試驗:斑疹傷寒為變形桿菌OX19陽性,恙蟲病為變形桿菌OXK陽性。
鑒別:
1、傷寒:起病較慢,皮疹出現(xiàn)更晚、數(shù)量少,血白細胞減少,肥達氏反應陽性(病第三周)。
2、流行性出血:三痛、三紅,有腎區(qū)叩痛。
3、流感:呼吸道卡他癥狀
4、鉤體?。喝Y狀發(fā)熱、肌肉酸痛、身軟,三體征眼紅、腿痛、淋巴結腫大。
5、瘧疾:周期性發(fā)作。
點擊查看原帖及討論:http://m.oelight.com/med/thread-1077757-2.html